不支持Flash
|
多方面原因致新生不适
■原因分析
●胡邓,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博士,CCTV“心理访谈”栏目专家
初入大学的新生的确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症状。
1、由于地理阻隔产生的思乡情绪,表现为过多的思念父母、怀念家乡环境,对新的校园环境有种抵触或恐惧心理。
2、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产生的幻灭感。很多学生把大学生想象得过于美好、自由,当看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及困难时,会非常失望甚至灰心。
3、由于理想“间断”而产生的迷茫感。相信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代的主要目标都是考大学,可能很少有人会为上大学以后的生活设定长远而具体的计划。
4、由于学习竞争而产生的危机感。一些在高中时成绩拔尖的学生经过高考的筛选,来到大学,发现身边的同学和自己水平相当不说,有的还具备很多特长,而同学之间处处存在着竞争关系,一些新生感到难以适应的危机感。
5、由于交际困难而产生的孤独感。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外界很少关心,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家长不放手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李春雨,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规划专家,首都师范大学职业规划教师
大一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有三点尤其值得深思。首先,90后大学生大多是娇生惯养长大的,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普遍差,南方、北方学生在远离家乡的学校就学,在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显著差异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部分大学生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产生的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再加上家长们不肯放手,诸多担忧和抵触等负面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令其无所适从。
其次,新生中存在攀比之风,包括衣着打扮、学习装备等,同学之间过生日及娱乐消费逐渐上涨。这种情况对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问题。特别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服饰落伍、乡音浓重、见识较少等原因,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另外,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也给很多大一新生带来苦恼,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大学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
90后大学生十大特征
郑晓钰
■ 相关链接
武汉大学曾公布了一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根据该报告,90后大学生的特征主要有以下10方面:
1.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很普及;
2.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
3.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
4.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5.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6.敢于承担责任但过于自信;
7.崇拜对象多为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8.人际交往靠电话、短信、QQ;
9.多数学生认为与家长“谈不来”;
10.痴迷武侠小说,不太爱看古典名著。
专家认为,这些行为特征将使这一代大学生在就业上形成新的特点。
细化计划从大一执行
新生 断奶守则
个性独立的90后一方面对未来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却为入学的种种不适所困扰。大学新环境的各个方面对于90后都是一次挑战。摆脱“新生不适症”,才能真正“断奶”,这也是90后独立的第一步。
■ 断奶守则
【守则1】
乐观面对硬件不足
原因分析:90后的亲子关系出现了沟通过度的问题,90后家长有的也是在优越环境中长大,成熟不够,给孩子的空间过小,造成孩子依赖性过强。
建议: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硬件条件的问题,虽然可以提议,但一定不要将精力都用在抱怨上,而是要用在积极适应上和积极解决上。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想办法降低要求来解决的,比如没有空调,或许可以用电扇,没有电扇,我们可以通过凉席,多通风,手摇扇等方式解决。总之,一定要在乐观的基础上积极去解决。
【守则2】
与宿友相处尊重第一
原因分析:现在突然过上了集体生活,需要与同龄人朝夕相处。90后自我、张扬的个性往往使得同学之间产生争执。
建议:寄宿制生活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首先应该明白尊重他人的权益,才能保护自身的权益,这是基本原则。每个同学不能因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地位不同,而有所谓的不同“身份”。一定要改变自我中心的做法,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有了误会及时沟通,这两大原则是必须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