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乡村教育调查报告:被“废弃”的希望小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 12:24   华商网-华商报

  调查报告·希望小学

  被“废弃”的希望小学 

  原声实录

  “现在,捐建希望小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教育部门未来的发展布局。而且要求,如果将来一旦被撤并,要进行资产置换,保证捐方利益,在新学校里也要保留捐方曾经捐赠过的痕迹。”

  ——陕西省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主任邬钢

  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

  2008年12月,有媒体爆出:湖北省长阳县76所希望小学中,53所遭废弃。消息传出,便引发了一阵风波。

  据悉,陕西通过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捐建的希望小学有900余所。2009年6月至9月,记者走访了延安市宝塔区的十余所希望小学,探求希望小学撤并背后的根源……

  李百富守护着已经变成“空壳”的柳延希望小学。

  学校是他当村主任的时候筹资修建的。可惜只用了七八年就撤了,留下了空荡荡的校园。

  上世纪90年代,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李百富所在的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延店则村,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校潮。然而时隔几年,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孤独的校园看护人

  柳延希望小学并未被彻底荒废。几间教室已被村委会用做办公室。当年的筹建者、已不再担任村干部的李百富,如今也搬到学校住。他的任务是看守校产,清除杂草。

  延店则村距离延安市区不远,在延安通往安塞的公路边上,大约20分钟车程。沿途所见的两所小学都是希望小学。

  这在延安市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这儿希望小学可多了。”出租车司机说。

  这种说法在陕西省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得到证实:全省通过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捐建的希望小学有900多所,其中将近一半都集中在延安。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未通过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自行援建的还有很多。

  和沿途所见的另外两所未撤并的希望小学相比,柳延希望小学略显简陋,只有10间平房,不过,校园整洁干净,院子中央,旗杆上的国旗高高飘扬。

  正对着旗杆的一间平房里,李百富躺在土炕上睡觉,8岁的小孙子旭旭(化名)独自一人蹲在茶几前,摆弄着小玩具。

  记者的突然到访,打断了老人的午休。得知来意,李百富突然来了兴致,开始絮叨起了这所学校的历史。诸如大多数上世纪80年代的西部小学一样,李百富描述了一个在希望工程早期宣传中所能看到的场景:一间破窑洞里,破桌烂凳上挤坐着大大小小两三个年级的孩子,还有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

  这种现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改观。那时,正值“普九”攻坚阶段。为了达标,改善办学条件,延店则村决定筹资重建一所学校。幸运的是,恰巧赶上了希望工程开始在全国各地援建希望小学。

  1989年,希望工程开始,起初为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帮助,后来也开始援建希望小学。“当时一听说有款下来,大家都往上面跑。”李百富说。他连续跑了20多天,终于有了眉目。几个月后,他拿到了山东柳巷的6万元捐款,村上还筹集了4万多,凑齐了建校款。

  校舍从1994年动工,1995年7月30日完工,学校命名为“柳延希望小学”,代表了出资的双方——山东柳巷和延店则村。“这个大门花了1000块钱。”李百富指着学校的铁栅栏门说。

  门上特意焊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大字。

  可没过几年,学校就撤了。

  李百富已经不记得学校撤并的确切时间,只记得1998年时还有七八十个学生。“大概是2001年左右并了的。”他努力回忆。

  撤并来自“上面”的要求。

  “谁也不愿意学校在自己手上撤掉。”李百富说,“当时,一说要撤校,村民们思想上接受不了,毕竟还是娃娃在家门口上学方便嘛!”

  如今,村里还有50多个孩子在邻村的裴庄希望小学上学。由于路有点远,又不能住校,大人们只好每天骑着摩托车接送孩子。“现在除了房子,什么都没了。”李百富叹了口气,望了望学校背后的山头说,“过去后山坡上还有学校的名字。可现在,除了植被,什么也看不到。”

  在校门外的一堆砖头瓦砾里,李百富找到了唯一能见证这所学校历史的一块石碑。躺在砖瓦堆里的石碑历经风吹雨打,上面盖满了泥土,看不清碑文。

  他让孙子端一盆水过来浇在石碑上,然后用手慢慢地抹去碑身上的泥土,这才露出了清晰的字样:延店则希望小学占地1260平方米,共建教室10间……是希望工程的又一结晶。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历史。

  “沉睡”的希望小学

  和李百富不同,同样是校园看护人的李向银不甘心学校就这么闲着,他在已经撤掉的学校里办起了幼儿园。

  李向银所在的学校是宝塔区松树林乡陈则沟小学,撤校前,他是校长。学校原来只有12口窑洞。2004年3月,经民进中央联委主任陈守义联系,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安中捐赠2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

  然而,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中心小学。学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这一并,低年级家长的心就动摇了,学生哪里多就往哪里送。”李向银说,2007年后半年,就没有学生了。无奈,学校也就撤了。

  之后,52岁的李向银被留在学校里看守校园。

  没了学校,村里幼儿班学龄段的孩子没法上学。于是,几个村民又找到李向银,鼓动他在学校里办一所幼儿园。

  思量后,李向银答应了。他雇了一名老师、一名司机,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孩子,办起了幼儿园。

  可一年多后,李向银开始发愁了,“娃娃少,成本太高了”。

  原来,每个孩子一学期1000元,每天上下学接送不说,中午还管一顿午饭。每个月还要给请来的教师、司机开工资,不赚钱不说,还赔钱了。

  在宝塔区,“沉睡”的希望小学为数不少。位于枣园镇温家沟村的京温希望小学,变成了一个红枣产品加工厂。这所1993年援建的希望小学,是枣园镇第一所希望小学。

  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时,记者曾经到访这所学校。记得当时学校只有几间窑洞,一年级和三年级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18岁的代课教师小方几乎包揽了语文、数学、音乐、思想品德、科学、写作等所有课程。当时的校长南利军曾经为复式教学的弊端发愁。可没几年,学校就没了。

  万花山乡佛道坪村的延粮希望小学彻底被荒废。记者在学校门口看到,学校的铁栅栏大门紧闭,院内长满了荒草。坐在村口大桥上闲聊的老人说,学校早就撤了,村上的孩子很多都去了城里上学。

  在这所学校担任过校长的侯世银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延安市粮食局一个蹲点干部看到佛道坪办学条件极差,于是回去和单位商量,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10间平房。当时,为了学校将来的发展,他还专门为学校挑了好位置,看了朝向。可2003年后,学生人数出现了大滑坡,撤校时只剩了3名老师和4个学生。

  在南泥湾金庄第四希望小学门外,记者看到校门紧锁,院子里杂草丛生。门头上镏金大字只剩下了一个“望”字。

  枣园镇原来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可如今只剩下3所,被撤掉的包括几所希望小学;南泥湾原本有7所希望小学,可如今全乡的小学也就剩下了南泥湾中国网通希望小学一所。

  来自延安市共青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4月25日,延安市宝塔区运行的希望小学有119所,撤并38所。

  “普九”催生大量校舍

  何以产生这么多“空壳”小学?这得从上世纪运动式的“普九”攻艰说起。

  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九”。而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令人堪忧。

  1995年出台的《陕西省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办学设施的设置“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就拿地处陕北的延安为例,地广人稀,地处群山沟壑里的村庄相距甚远,给孩子们的上学造成了很大不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建校热潮,村村办小学,村落分散的地方还办起了教学点。

  办学经费从哪儿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规定》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农村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所谓的“分级办学”,基层的做法是县办高职中,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当时,枣园镇20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仅希望小学就有12所。”宝塔区枣园镇教办主任张修宏说。

  这种情况在国内很是普遍。有些地方,甚至自然村也有小学,所以就导致一个行政村有两所小学。

  一时间,“人民教育人民办”在中国大地上催生大量校舍。2000年,教育部宣布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而相关数据表明,这期间,全国的中小学数量达到55.79万所。

  不过,在这场“普九”热潮中,建校成了千千万万没有任何集体收入来源的中国村庄的难题。于是,村民集资、工程队垫资建设等方式,成为多数村庄的首选。这也导致了“普九”的高额负债。

  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办学热潮中,开始于1989年的希望工程公益事业,也从起初的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目的,开始转变为援建希望小学,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

  距离延店则村不远的酸刺沟村,也有一段艰难的建校经历。

  1997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帮大学生到酸刺沟参加社会实践,村小学的孩子挤在光线昏暗的窑洞里上课,用土台当课桌,就连老师的粉笔也很紧张。于是,这些学生决定回去跟学校商量,帮村里建一所小学。

  一个月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传来消息,答应投资1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这可把村民们乐坏了。但第一笔款只汇了8万,可修学校花了11.7万。为了拿到剩余的捐款,村支书李长久便和当时的村委会主任买了两张硬座票,直接奔到深圳,终于把那笔款要回来了。

  新一轮乡村学校大调整

  “普九”给中国留下了大量的中小学校舍。随之而来的生源大减少,却是始料未及的。

  教师们所反映的生源锐减的时间,大约开始于本世纪初,也就是有的地方刚刚完成“普九”验收,有的甚至还未验收,生源就已开始减少。“2001年,全镇还有2400多学生,可现在不到1100人。”枣园镇教办主任张修宏说,“这其中,流动人口占到一半左右。”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潮,部分学龄儿童随家长到城市就学。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不少“空巢村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于是,2001年至2007年之间,枣园镇便陆续撤并学校,将原来的每村一所小学,撤并至现在的3所。撤并的学校中,自然也包括希望小学。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农村中小学又开始了新一轮教育布局大调整。

  生源锐减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所引发的农村学校经费紧张问题。

  2001年,我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原来的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学校的经费由财政支持。而学校过多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样,有效投入降低。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9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人。伴之而来的是乡村小学数量的锐减,20余年间,中国的乡村小学从1985年的83万所,至2007年已撤并至34万所。

  大撤并给农村留下了大量校舍,在有些村子,学校校舍依然是最漂亮的建筑。可这些校舍有的被用做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或者群众活动室,有的被村集体租赁出去成为厂房或仓库,还有一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

  关于学校的大撤并,大部分教师认为是“大势所趋”。

  “撤并的好处那就多了。”张修宏说,以前,很多偏远山区的学校,优秀教师派不下去,很多课程没法开;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几个学生;撤并后,学生集中在条件好的完全小学上课,课程开齐了,学生上学积极性也高了。

  不过,撤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新的上学难问题。“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行寄宿制。”张修宏说,学校撤了,但全镇剩余3所学校都没有学生宿舍,近一点的孩子由家长接送;远一点的,家长不得不跟随孩子在学校附近租住。

  希望工程实施战略重点转移

  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相关数据显示: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实施以来,至2004年间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资助250多万贫困生读书,援建希望小学9508所,在每100所中,就有2所希望小学。截至目前,共募集资金54亿元,援建15400多所希望小学,资助了300多万失学孩子重返校园。“早期,希望小学的建设主要是救急、救难,哪里的孩子没学上就往哪里建。”陕西省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主任邬钢说。

  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基会经过调查论证后,开始实行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由过去对贫困失学儿童的普遍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而希望小学也由起初的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2000年以后,农村中小学开始布局调整,大量农村小学逐渐被撤并,这其中包括部分早期建设的希望小学。

  2008年11月,据媒体报道:湖北省长阳县76所希望小学中,有53所被废弃。当时,中国青基会副会长顾晓今回应说:根据湖北省青基会调查,2000年以后,湖北省新建的140多所希望小学,没有一所出现撤并情况。

  而为了新建希望小学的持久稳定发展,避免撤并风险,中国青基会还在希望小学建设管理规定中,增加了“学校应为乡村完全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不得低于270人”的要求,同时强调“新建希望小学的选址,务必符合当地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计划,15年之内不被撤并”。“现在,捐建希望小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教育部门未来的发展布局。而且要求,如果将来一旦被撤并,要进行资产置换,保证捐方利益,在新学校里也要保留捐方曾经捐赠过的痕迹。”邬钢说。

  据其介绍,陕西省的希望小学一半集中在陕北,30%在关中地区,而陕南仅占到15%左右。从去年开始,希望小学的投建重点开始向陕南转移。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乡村教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