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教育讲坛第七期:中国大学生培养与就业的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2日 17:18   新浪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国家图书馆联合,在新浪教育频道的支持下,每月第二周周六的下午组织公益性学术讲坛——“新民教育讲坛”,邀请关心教育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视角,审视、探讨、建言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教育。旨在通过这一公益性、开放性活动,致力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社会各界参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国教育的环境改善提供新的发展、观察及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以下是新民教育讲坛第七期“中国大学生培养与就业的改革”,麦可思公司总裁、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王伯庆的精彩演讲实录:

主讲嘉宾:王伯庆
主讲嘉宾:王伯庆

  王伯庆:我们国家的大学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3年第一批本科生毕业,开始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当年大学生失业的数量到了20万,以后一直递增。我在美国很多年,美国发生的变化触动了我,让我开始关注中国的大学生就业。

  1986年的时候,那时是美国里根总统时代,美国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美国的纺织业和玩具业工人开始失去工作。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把美国的玩具加工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业务揽走了。当时里根总统就想,不可能靠通过关税来跟发展中国家争夺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以维持美国相关产业的工人继续有收入。不是这样的。因此,他就找到世界银行,就说我们可能要考虑美国今后要走真正高技术、高收入立国之路;我们长期面对发展中国家跟我们争夺工作,今天是纺织业、玩具业,明年侵占我们的钢铁业,再后来是汽车业……他说这话的时候,美国国内的汽车还是一统天下;90年代,日本汽车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现在到美国去看,街上的汽车,三分之一以上是日本车,四分之一以上是欧洲车,美国的车不到二分之一了。里根当时说这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很有远见地意识到了。那怎么办?只有加强我们的教育。只有美国人提高自己的技术,通过做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的东西,始终在技术上有领先的东西,才能够让美国的家庭始终保持在高收入的水平。因为只有高技术的垄断才可能带来高利润。从他的思想开始展开之后,我们可以列举一大堆公司,微软等等。里根总统讲了这话以后,世界银行就组织了很多大学,从美国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开展,重新把美国的职业分类。如果美国想在技术上领先,就要重新给职业分类,把每一个职业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主要能力、主要知识结构,甚至资格,主要的活动,主要的体能、智能要求,主要的职业性格,主要的职业兴趣,主要的价值观等等全部归纳出来,以重新改造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美国的职业结构。

  这个是静悄悄的革命。2000年推出了职业分类的正式版本。后来美国总统克林顿是这样评价的:“很多人注意到今天的繁荣,完全起源于1986年正确的决定。”同时,克林顿说了这么一句话,也促使我回国:“在21世纪美国胜出的唯一机会,是最佳训练的美国人民”。我在美国住了16年,回国创业做大学生就业研究时,发现美国和中国最大的区别——美国是什么都不缺,就缺人;中国是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你看,我们的石油一半以上都是进口,我们的矿产资源也需要进口,我们所有的资源都匮乏,甚至连耕地资源都缺乏,但是我们的人口资源很丰富。但是,有这么多人口不代表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如果没有受过教育和很好的技能训练,不是一种资本。

  克林顿的话对于中国来说,同样适用:中国在21世纪胜出的唯一机会,就是最佳训练的中国人民。在2003年,世界银行把职业分成16806条能力,又把人的能力分成基本能力(跟你的专业没有关系),并将人的知识结构分成32种知识结构,于2003年推出一个新的版本。从2003年开始,美国的大学通过这一套系统开始对就业进行研究,我在美国也在做这项研究。美国的劳工部,至少每5年一次,通过这套系统(OPK)把社会需求反馈给大学;很多大学也对自己毕业半年的大学生进行能力各方面的调查,以反馈结果为依据,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并且,把调查的毕业半年后数据,连通学生学号;学生在校4年的修课记录,包括专业课、基础课,上的是哪个老师的课,都用来分析最后对他就业能力的影响。生产过程、培养过程和结果全部联通起来,这是每所大学都在做的事情。我回国4年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是中国大学还没有做的事情。

  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到目前为止——这是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实际上相当于国营企业。我们回想一下,1979年的国有企业,就是计划下生产,卖的价钱是计划价格,生产了以后,卖不掉在库房里面压着。现在2009年中国的大学是什么状态?招生计划,学费收多少也有规定。学生毕业找不找得着工作对学校关系不算太大。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就像国企在1979年发生大量的库存,这时候国家提出了国营企业的改革;我们现在突然大学教育资源不再是短缺的。我给大家讲两个数据:1980年的时候,中国人每年的新生婴儿2400多万,将近2500万;而2000年中国的新生婴儿大概为1500万,下降了1千万!所以很多地方的小学、中学就开始关门了,没有生源了。据称,某些省在2012年,大学生源将会是60%。我们生源将大量的下降,全国的拐点会在2012年出现。而这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当年的国企改革也是市场力量的推动。市场的力量终于把高校在2009年推到了国企的1979年。

  根据麦可思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有7、8个专业连续三年造成了中国大学生失业量的将近三分之一;而麦可思调查的中国本科专业有500多个,高职高专专业有600多个,近1200个专业里面,只有这几个专业,如法学、计算机等,造成了学生的失业。

  2006年刚刚回中国对2006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的时候,有所211农学类院校,最强项就是做植物、动物,这些专业就业都很好,但后来由于几位教师想评教授、副教授,就办了体育系。而当地一所很好的体育学院体育系毕业生还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样的农学类院校办的体育系就业情况更是可以想象——毕业的时候不是问谁没有签约,而是问谁签约了。我把这样的专业称为“三鹿奶粉专业”。我们辛苦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这个大学办了三鹿奶粉专业,收了钱,出来之后找不到工作,对家庭、对大学生都是很大的打击。大学应该注意一下“三鹿奶粉专业”,要专门有人来做这个事。我就是专门回来做大学生就业研究的。

  我国的大学生求职辅导做的很好,但是美国做的很一般:求职指导办公室不像我们占一层楼,他们的办公室很小,只有一两个老太太;学生说我要求职,就会给你一个小册子,讲求职简历怎么写、有什么网站。完了,他这样做求职,学生能找到工作吗?能找到。因为好的大学生,企业所需要的大学生,不是包装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重点是抓培养、抓教育,抓的不是求职辅导。讲的不客气一点,如果你培养的大学生比较差,再会做求职辅导,骗雇主骗得了今年,骗不了明年。我们市场上很多好的产品都是外国品牌,不妨说东芝,我们都知道它的东西很好,靠的是长期,靠的是质量,不能够糊弄人。大学生同样也是,真正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要通过培养来解决,不是通过求职辅导来解决。我自己的观点就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问题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大学要抓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特别是价值观,还有基本的修养。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研究这个问题,不单单是因为就业难才来研究,美国的就业不难,美国不抓大学生就业。为什么?第一,大学生和其他没有上大学的人相比,算是一个强势群体。那些只有高中毕业的人在文凭上差一点,比起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才是弱势群体。所以不能够倾斜到大学生身上,那些人会非常不高兴,你凭什么强调大学生就业是关键问题?中年妇女就业也很困难,她们更是弱势群体,资源应该倾斜到弱势群体上去,而不是具有优势的大学生身上。大学生又有文化,又很年轻,又没有家庭负担,怎么能够是就业难的群体?美国不把资源放在大学生身上。

  美国的大学在很多年前和中国的大学不一样,美国的大学有两个特点。第一,不管从哈佛大学一直到最烂的大学,不想向其他大学学习。我觉得我这个大学很优秀,我自己就是最牛的,我哪怕是社区大学,培养的是卡车司机,那我有我自己的特色,为什么我要向另外一所大学学习?我根本没有想到向哈佛大学学习。美国大学只干自己的事。第二个特点,就业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美国大学很长时间没有研究过大学生问题。最近这几年有些改变,美国大学想把就业质量提高,于是开始大学生的就业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培养 培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