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教育讲坛第七期:中国大学生培养与就业的改革(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2日 17:18   新浪教育
活动现场反响热烈
活动现场反响热烈

  刚才我们讲的是就业状况,现在我们讲能力。我刚才讲了,现在国际上有一个分类,把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分成5个大类。基本的能力与所学专业、从事什么职业没有关系。每个大类有几个小项,一共是35项,这是一个标准的分类。这里是我们做的一个测量,在这5大类能力中,三种类型学校毕业生能够满足工作的程度。像我刚才讲了,一个科学的研究,和科学的方法,必须是要有科学的定义,科学的分类和科学的量化。

  大家看看下面这张图,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不论是“211”大学,还是高职高专,我们所有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在5大类基本能力上面都不能够满足初始岗位的要求,都达不到100%?我做了全国本科的能力分析,大家看看,横坐标代表着重要,纵坐标代表能力的满足度,如果一个能力特别重要,但是他的满足程度比较低,就应该在右下角这个象限。这就是说,如果某项能力的重要性高、满足程度又低,是不是成了关键改进能力?是应该。因为他又重要,培养又不行,成为了关键改进能力,自然在右下角的象限。中国的大学生关键的改进能力为:有效的沟通、谈判技能、说服他人、疑难排解等。

  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关键改进能力也不同,因此,把全国拿来做这个分析是不科学和具体的。我们现在已经给中国的各个大学提供针对每一所大学、每一个专业来分析关键改进能力的服务。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几十所大学,包括很好的大学,像南京大学,我们都在做。虽然这些大学都有自己的数学系、统计系,有自已研究的能力,但是我们更专业,我们更科学、更系统。美国的大学也都很厉害,但都是请专业机构做,用个常用的词叫做“外包”。不仅如此,我们做研究的成本也是大学自己做的四分之一,这就是专业化分工。如果你身上的衣服需要你自己去缝、自己去裁,自己的皮鞋需要自己去杀牛、自己缝,你还做不做其他的事情了?成本太高,这个社会已经是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了。

  这张图显示的是各类毕业生的就业期待城市,即期待去什么城市工作。我们看出来,想去省级城市和直辖市比例偏高;我们的毕业生不想去区县,虽然有相当多的人答了区县,但因为这是多选题,他们只是把区县作为一个备份,在其他地方都去不了的情况下还是能够接受的。

  这张图是全国的各类院校的求职成本,2008届中,“211”大学毕业生完成整个求职过程需要花1060块钱,高职高专花916元。为什么高职高专花的钱少,大家知道吗?因为越是好大学,就业的面,包括地域面就越广,越是全国就业和跨省就业,求职成本当然就高。高职高专一般是就地就业,成本要低一些。

  我们再看求职强度,“211”大学毕业生平均投14份简历拿到一份工作,高职高专只需要投8份简历就可以拿到一份工作。是不是211大学求职更难?也许是,也许不是。“211”大学,这种好学校的学生,处于信息充分的地域,比如大城市,就业市场信息比较充分,不是他水平不够,而是他想竞争的岗位比较激烈,比如他想去毕马威;他不想随便找一个工作把自己打发了,竞争程度就很高,最高的竞争程度4200多个人报考一个公务员。

  我对报考公务员的现象特别不赞成,我一直批判这个现象。我们这么优秀的大学生,4千多人考1个公务员,缺乏风险承担,其实在市场经济下最能够施展他们的才华,像中小企业,哪怕外企都是较好的选择。

  这张图显示的是毕业半年后的收入。2008届“211”大学毕业半年是2549元,收入期待底线是1720元。这个是全国平均值,不要跟我说,你认识的某个大学生不是这样,这个是统计。有人说,我们的大学生薪资期待太高,造成了就业困难;瞎话,我们大学生就业薪资期待远远低于大家半年后拿的实际工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大学生薪资期待太高,也不是他们不想自主创业,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当村官,也不是高校培养不合格,是我们低技术的产业结构。高速的增长却对大学生吸纳力不足,是产业结构的问题。

  再接着看这张图,“211”大学毕业生所拿到的工作邀请中,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薪资是2730元,大学生在实际选择工作时候不是奔着钱去的。如果大学毕业生是在工作机会中选择薪资最高的工作邀请,那么半年后的薪资应该和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月收入是一样的。我们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并不是钱越多越好,而是对我以后的发展怎么样。我们80后这批人有多样化价值观的判断,不完全跟着钱走,虽然他们也缺钱。他们的经济很紧张,看到北京市1万多1平米的楼买不起,高达几万元的奥拓买不起,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不追求最高的薪资,在工作中还讲究发展前景,这代年轻人还是非常可爱的。我不像有些人说一代不如一代,我也不认为80后说的就是一代比一代更强,而是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一代有他自己所处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时期,和他成长的环境。

  刚才我讲的是2008届,下面的图是2009届。数据来源于截至8月底我们跟别的机构合作的月度跟踪调查项目。这个不是抽样调查,仅供参考。这种挂网的调查和我前面所讲的调查不一样,我前面是随机抽样,答题方式等不一样,大家可以持怀疑态度。那么,为什么我要把它展示出来?因为调查的样本特别大,虽然有很多干扰的噪音,但带来的误差可能不是这么严重——统计中间都有误差。

  我刚才介绍了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再介绍一下中国高校从什么地方着手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才能够走向科学的管理。在国外一般来说,会建立起几大数据库:校友数据库,教务数据库,就业数据库,雇主数据库……大学根据这些数据库,会请专门的咨询专家做咨询,制定一个大学总体发展规划,Master Plan,每3-5年更新一次。这个总体规划要告诉这个大学怎么干,包括怎么招生,怎么样财务成本控制,怎么样发展科研力量,怎么样考核师生,怎么样提升老师能力,怎么样课程改革,怎么样做好后勤工作,等等。我自己悄悄在一个大学做Master Plan的试点,进行了一年,到年底才能完成。前提是要基于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我们现在缺一个基本的信息数据库建设。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为什么做这个研究的思路。其实我们校方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是不是很简单的道理?那谁把企业的人才需求反馈回来?必须要有一个信息系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调查非常重要。

  高校的就业研究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要有专业的信息调查系统把信息收集起来。第二,要有分析系统,分析完整的一套指标。第三,要根据这个指标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怎么造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要有科学的系统来做。怎么做?

  首先对大学生要有一个认识,大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结构是宝塔型的,一个大学生最基础的东西,也是企业最看重的东西,就是职场文化和价值观的东西,你这个人是不是讲究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不是诚信,是不是有团队精神,是不是好的公民,是不是有服务心态,是不是有同情心态,是不是有风险精神,都是我们讲的职场文化。但是,只是空口讲,不拿一套指标来衡量的话,仍然没有办法实施;我们现在就一套指标来衡量整个职场文化和价值观,在我们的调查库里面。

  大学生能力结构的金字塔中,“职场文化与价值观”之上是“基本能力”。我们所用的这套指标世界银行花了20年的工夫来研究,20年磨一剑。麦可思研究高校有6大问题,每一个问题又细分成很多项指标,有科学的体系。

  总的来讲,高校要提升教育质量,要加入以“就业结果考核”的第三方评价。改进就业的核心是高校改进招生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这次金融危机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给了各方强大的压力去推进高校改革,其中高校管理者是受压的核心。高校也要按结果来考核改进,而不只是按图书馆大小,实验室多少、教授职称多少、学历多高、学生规模、教学楼多少。考核高校需既有过程考核也有结果考核,特别是过程对产生结果的有效性。

  老百姓不管你课程怎么设置、教学方式怎么改革,他们只看一点,我花了那么钱送孩子进来毕业时就得找到工作!的确,你不能要求消费者了解你高校怎么使劲在改革培养流程和目标,大学生及其家长想的是能否能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企业只想知道毕业生是否能用。所以,教育管理部门还得回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结果上来。

  在对高校的考核上,要发挥非政府研究机构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出现就业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时,要善用民间智库,为教育管理的政府机构和高校增加信息公信力,降低信息误差的行政风险,同时政府和高校管理人员能听到许多体制内被自动过滤掉的建议。

  虽然从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暂时的,但是高校要尽快实现管理科学化,建立起较完善的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年度数据库、雇主需求测量与评价数据库、培养-就业连通数据库、三年后毕业生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数据库等。只有数据可以帮助高校认识真实的自己;要强调过程检验的结果导向,教学是否合理,要以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为依据。“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能力测量”是最基本的项目,高校需要用一套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体系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对工作的满足程度,建立起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年度数据库。

  许多高校在自己尝试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后认识到,建立这样的一个数据库系统是一个专业性工作,需要科学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团队和丰富的数据挖掘经验,还要引入国际化的、具有可比性的职业和能力分类标准。于是这些高校自己专注于教学培养,把这种数据库外包给专业的教育数据库机构,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高校数据库系统的建设。

  这些就是我基本的介绍。我回国已经快4年了。做了这些工作,我自己感觉非常值得。这个行业需要人来建立核心团队,扎扎实实运作、推广。我在就业方面做了三年多的研究,给社会开始带来影响并得到应用。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每天睡到要天亮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天亮得怎么这么晚,我巴不得一起来,马上投入到办公室工作;从来没有这样的激情去工作,很高兴看到自己投入做的工作马上得到回报,看到自己的东西对社会产生影响。

  最后,我想告诫最近要求职的大学生,这些我也曾经告诫过我的女儿——她毕业两年,现在又回到母校读研究生了:当你毕业的时候,不要找薪资最高的,不要找华尔街的工作,一定要找到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成长最快的工作。很美好的前途和机会都在那儿等着你。什么成长最快?绝对不是拿着一张报纸喝一杯茶的工作,而是更为精彩的高端服务业,一定要把自己的青春、成长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自己在年轻时承担风险,承担汗水和眼泪,让自己真的能够收获成果。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培养 培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