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教育讲坛第七期:中国大学生培养与就业的改革(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2日 17:18   新浪教育
现场嘉宾认真凝听
现场嘉宾认真凝听

  我们连续做了三年的调查,慢慢媒体也愿意报道我们。一开始媒体不愿意用我们的数据。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外企,麦可思,其实我们是本土研究机构,MyCOS是My China Occupational Skills的缩写,代表“我的中国职业技能”。媒体经过一段时期的关注,发现我们的研究做得很稳定,我们公司今年作为唯一作者做了中国第一本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也参与了中国社会蓝皮书、教育蓝皮书的撰写,我们感到非常的荣幸,能为这么大的国家,这么重大的问题,承担这么大的任务。这是对我们这几年努力的肯定。前不久《新周刊》就在中国做了一个调查,最可信赖的民间智库,我们评到第9名。当然我自己还是觉得有愧:我们占了一个便宜,我们研究的是热点问题;我们远远没有达到社会上给我们的肯定和荣誉。我们想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把这个问题做好。

  中国在21世纪胜出的唯一机会就是最佳训练的中国人民。要有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事情,高校集中力量做他的培养工作,我就把调查研究做好,反馈给高校,高校根据这个信息再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我现在给大家讲讲我们一些基本的调查结果。

  我再次澄请,我们的调查结果由自己负责,这个是我们的观点,不代表国家的观点。数据的不同不是说国家发布的数据不对,国家的统计口径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用劳动经济学的统计方法,非常的严格。什么叫就业?我们认为全职工作才叫就业,每周工作不少于30个小时。很多国家发失业救济,不能说上一天班,我也给你发失业救济,规定每周工作30个小时,这样失业的人才能发失业救济。并且,国外规定,读研究生不算就业,当兵的也不算。但我们高校的统计较为宽泛,就业率比我激进一些,我这边的就业率比较保守,但不意味着他们不对。我不太喜欢媒体拿我们的数据来指责高校不对,我也不赞成这样。我们也只是一家之言,我们也许并不代表真实,虽然我们认为我们的方法很科学、我们的抽样很科学,我们也有认识不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数据,我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大家在听我介绍的时候,一定要持怀疑态度,我的东西有可能不对。

  我们来看这张图,上面那根线是“211”的线,中间是非“211”,下面是高职高专。2006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211是90%,非211是87%,高职高专是80%。2007届,211升到94%,非211是90%,高职高专是84%。2007为什么就业率特别好?那时候是不是股市发疯、房市发疯,到处都是钱、弯腰都是钱?那时候我在一个大学教书的时候,研究生都不来听我的课,他们睡到早上9点,吃根油条又炒股去了,最后都赔的一塌糊涂。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什么时候开始彰显的?奥运会一过,是不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就业开始下降?211下降4个百分点,非211下降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没有下降。大家能不能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好像是学历没有这么强的、价钱比较便宜的学生就业率不会下降?经济学中间有个道理,越是奢侈品,价格弹性就越大,需求弹性也越大。在一个人穷的时候,就会削减自己对奢侈品的需求,而必需品,如食物等需求就不会下降,需求弹性就比较刚性。因此大家看,如果经济好的时候,企业招人时就愿意多花点薪金雇用好学校的学生;经济不好的时候,就花钱雇拿来就能用、价钱又比较便宜的必需品——高职高专就是必需品。211大学相对于高职高专是奢侈品,属于价钱比较贵,来了不能马上干活,但他很有潜力,可以教导。但在金融危机下,雇主希望拿来就可以用,又希望付的薪资比较便宜,高职高专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从企业消费的角度说,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高职高专是比较好的替代品。

  那么,为什么我调查研究不选毕业时的就业率,而是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现在国家公布的都是毕业时的就业率,各个高校统计也偏重于毕业时的就业率。为什么我不这样做?根据我的研究,中国约有三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40%以上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是在毕业后半年内才找到工作的。因此在毕业后半年时,就业状态才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时候研究的就业率代表他毕业时的一种稳定状态,而毕业时还正是过渡时期。在国外一般研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研究毕业半年后的,中期研究是4年的,长期研究是毕业10年后的,研究时点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就业率,算不算高?算很高的了。我给大家说一个数字,我刚刚从美国回来,美国在一年以后的大学生就业率,最新的数据,上个月报的87%。所有的大学生,87%,他是一年后。我们国家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8届在金融危机情况下,专科加本科是86%,不是很差;2007届毕业半年后,专科和本科加起来是88%,2008届下降了2个百分点。这个数据我比较满意。为什么?在一个社会有没有100%的就业?根本不可能。劳动力大军中间,会有人今天想换一个行业,有一个过渡期,或者他突然得病了,或者准备照顾爸爸妈妈,或者准备考托福、研究生……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存在一个不超过10%的摩擦性失业率是正常现象。也就是说,90%,达到一定程度,我们认为是充分就业,不是100%才叫充分就业。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把大学生分成“有工作,与专业相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还有一毕业就读研究生的,还有出国留学的……我们研究的有9种流向。这张图是我们国家连续3年的薪资,最上面那根线是211大学的平均薪资,中间是非211,最下面是高职高专。大家可以看出是马鞍形的,2007届半年后的薪资达到最高,就业率也达到最高,这个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是可以理解的。到了2008届薪资下降了,下降最多是哪一类学校?“211”按百分比下降最多,第二是非“211”本科,第三是高职高专。价格弹性——越是好产品,价格弹性越大,越是必需品,价格弹性越刚硬。不管是需求弹性,还是价格弹性,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高职高专是有就业优势的,受影响最小,是对本科生最好的替代品,非“211”对“211”来说又是很好的替代品。可以想象得到,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好学校的学生应该谦卑一点,不要摆出LV包包的样子,经济不好我还要买。不是那样的,我随便找一个塑料口袋提着就走。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我们的名校毕业生还要以往的高价就找不到工作。我最近听一所很好的大学教务处的人讲,我们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某一个人在全班找了一个高薪资的工作,其他的同学就不敢接受低薪资了,一个班50来个人,总有一个人拿到高的薪资,其他同学难道不就业了吗?找的行业和薪资不理想,就宁愿不就业也丢不起这个人;这种心态造成那么好的学校,居然有学生失业。这就不能怪社会和高校了,是自己怎么样看待自己的问题。

  这张图是我们国家本科各专业大类的就业率,还有专业对口率,即你所从事的工作是否与你所学的专业有关。不同类型的专业大类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看,本科从事的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占了本科的27%。图中高的柱子代表每个行业的薪资,不同行业的薪资不一样。高校很关注这个问题,大学生很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同一职业,在不同的行业中,薪资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我是学会计的,我在投行做会计和去百货公司做会计是不一样的。

  下一个图是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去的企业类型的比例。可以看得出来,“211”大学毕业生去了国营企业的是32%,非“211”大学去了24%,高职高专只去了17%,越是好学校,去国营企业的人比例越高。国营企业相对来说是大家想去的,好大学的学生在那儿有竞争力。我们再看民企,高职高专去民企比例最高。中外合资和独资这个比例比较一致。优秀的大学虽然可以去毕马威等等,我是高职高专也可以到三星里面当工人,也可以到快餐店里面,麦当劳,我也是中外合资和独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好大学的人去的比较多一些,14%,高职高专去的比较少,因为有学历限制,政府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有学历限制。

  再来看一下雇主规模。“211”大学毕业生在3千人以上的企业占了35%,去大型企业比较多一点。高职高专去的都是中小企业,占了28%。从他们去的企业规模也看得出来,他们整个就业的流向。其实,虽然国营企业看起来很光辉,但实际上,我们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有约60%是被非公有经济所雇用的;我们的大学生有48%左右是被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雇用的。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在我们国家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才是雇用大学生的主力军。如果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要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因为国营企业的吸纳能力有限,国家机关吸纳能力有限,事业单位吸纳能力有限;一定要活跃我们的民营经济,才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培养 培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