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论坛主题研讨二:课程差异对学生跨境流动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3日 16:29   新浪教育
2010中国留学论坛研讨:课程差异对跨境学生流动影响
2010中国留学论坛研讨:课程差异对跨境学生流动影响

  2010年3月12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暨2010年中国留学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与新浪教育共同支持。论坛主题为学生跨境流动与优质教育资源。到场嘉宾针对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以下为2010中国留学论 视频:主题论坛二 课程差异对学生跨境流动影响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坛研讨会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我们四位发言人都坐在了台上,欢迎听众提问。

  现场观众提问:我来自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有个关于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问题,我们在教师合作方面能做些什么事情?在学生需求方面需要做些什么?我们关心的是中国学生的需求。我的问题是问给郑先生,因为您刚才谈到了团队合作,谢谢!

  郑通涛(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海外学院院长):我想先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中国学生需要什么,作为教育者和老师来讲,我认为中国学生最需要的是两样东西,一是课程质量,二是将来的职业。

  当他们选择项目的时候,就像很多发言人谈到的那样,他们喜欢对学校进行排名,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个人认为是不对的,因为不是所有好的学校都会提供各个领域好的课程。

  学生可能还会进一步去其它学校深造,所以,将来的职业也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现场观众提问:目标需求方面,第一位主旨发言人说到能力和文化,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这两个都是学生的目标。从学生的兴趣来讲,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研究来讨论学生的学习需求,可能学习需求比目标需求更加重要。

  Aynsley Moores(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北京办公室亚太地区学术经理):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在过去七年里也面临这样问题,我很荣幸来到中国工作,周围的老师也面临这样的事情。教师有责任了解他们的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需求,也要倾听家长的看法,别的利益相关者的看法,然后开设适合每一组不同特点学生的课程,我发现成都的学生和上海、青岛的学生特点是不同的。

  如果你在一个城市里工作很长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学生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种灵活的态度,我也鼓励同事采取灵活的态度,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我共事过的教师都是不断学习的,不管他们所在的学校有多好的质量,他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现场观众提问:您刚才谈到团队教学,我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向学生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的时候,先要教师做出表率,但这个很难做到,因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已经习惯了倾听和被教授,听老师说、听老师讲,如何进行合作呢?如何让教师组成一个团队来进行教学?也没有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想法?

  Aynsley Moores(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北京办公室亚太地区学术经理):我可以把你介绍给具体做这方面事情的人,然后你们可以洽谈。

  现场观众提问:我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我观察到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之后,会有一段挫折期,或者出于他们固有的学习方式,或者出于文化的冲击。我的问题是提给外方发言人,你们很多谈到了学习质量,请问国外的学校如何帮助学生来确保他们的学术质量?

  John Belcher(海外学习基金会会长):对语言问题我不能做出评论,因为我们的学生英语都说得很好,实际上百分之百的学生在学习课程当中都没有遇到问题。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这样的,做文化上的调整,还碰到一些社会调整的问题,因为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里,学生大部分是在中国生活的,他们在中国进行了艰苦的学习过程,然后升到中国顶尖的大学,对自我的期待非常高,他们进入伦敦大学UCLA或者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害怕受到挑战,我认为这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他们所在的大学知道这些学生的文化背景,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我们争取了解双方的情况,建立一种沟通,建立一种交流,实际上他们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日本籍的学生,而不是中国籍的学生。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中国的学生很容易转换到另外一个文化环境当中,确实最初有一些问题,但出发前到学校进行一个导向教育是能够适应的。我们还有24小时的支持服务,帮助学生适应周围的环境。

  Ruth Moir(赫瑞瓦特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我都同意刚才的说法,有一些项目应该给学生提供帮助,让这些学生在开展学术之前就应该能适应当地的状况,了解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不同方式,应该给他们自己一个更多的时间,这样他们就能够排除这种焦虑感了。

  John Belcher(海外学习基金会会长):我们也会花很多时间。有一些学生回到了校园进行学习过程,也有一些来自中国的新学生,我们会把他们融合在一起,让他们进行互相交流,让学生和教师配对,这个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向固定的老师咨询。

  Aynsley Moores(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北京办公室亚太地区学术经理):我同意我同事的说法,补充一点。学生确实有让教师焦虑的事情。如果都是英国学生没有语言的问题,区域的障碍,换一种学生有心理上的焦虑很正常,我们确实需要跨过需要适应的时间。我们认为确实有这个问题,而且把这个问题计时反应给老师,获得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郑通涛(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海外学院院长):赫瑞瓦特大学是英国留学生流动非常大的学校,什么原因能推动你们大规模地展开留学合作项目?

  Ruth Moir(赫瑞瓦特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我们一直都致力于不同的文化交流,通过与不同的合作伙伴来学习,尽量拓展这种学生的机会,我们无论与什么样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都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沟通和交流,而且我们需要保持非常强的灵活性。对我们来说这种合作伙伴非常重要,但也不断具有挑战性,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倾听合作伙伴的需求,然后花一点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郑通涛(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海外学院院长):我再问Moores先生一个问题,您代表了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其它国家一系列大学。您如何把这些大学结合在一起,展开合作交流项目呢?

  Aynsley Moores(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北京办公室亚太地区学术经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老实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各位同事来自于某一个大学,代表某一个大学,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他们代表一个大学来说话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的大学学生数量占到整个英国大学学生数量的25%,我们一共有11所大学,让11所大学达成某一个一致的意见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有董事会,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也会和中国、韩国和其它地区的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咨询,也在董事会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沟通和讨论,会制定一些政策,像我这样的人就会把这个政策执行下来,当然,这是非常难的一个过程,但基本还是非常成功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大学团体,比如比尔私通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大学,还有爱尔兰、英格兰大学,这些大学也有自己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参加这样的论坛,能从发言人当中获得新的想法,这种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面临问题我们就集思广益,开放地面对这个问题,这是一种面对问题和事情的想法和态度。

  主持人郑通涛(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海外学院院长):这些大学有没有本地化的过程,大学是不是按原来的设计把课程照搬过来,未来有没有必要把课程进行本地化?

  Ruth Moir(赫瑞瓦特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这对大学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何让这些项目更好地满足本地的需求,比如我们对环境的项目就是针对亚洲市场设计的,但如果跟中国学生讲苏格兰的法律问题肯定是没有用的。

  我们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采取一些措施,把这些课程本地化,然后解决相应的问题。

  Aynsley Moores(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北京办公室亚太地区学术经理):我们的做法是有一个全球性的政策和课程,然后鼓励这些中心本地化,比如利用中国的老师使用中国的案例,中国的材料。在肯尼亚的话就用非洲的一些例子,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做出评估和态度的一个方面。因为我在中国已经待了七年,是我生活当中最好的七年,我个人角度是希望西方采取更开放的态度,关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当中一些优良的特质,而且能融入他们的教学过程当中,这对双方都是非常好的。在本地国家的本地化是和大学本身的开放程度是有关系的。

  John Belcher(海外学习基金会会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我们对本地化也不是那么关注,比如上海交通,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实际上这些学生不希望本地化,希望能得到原汁原味的,来自国外文化的教育。这些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大学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方式,了解这些学生来自于什么样的国家,这些国家有什么样的特质,对大学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陈林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我觉得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国际化可以包括每个国家,包括每一种文化,这是一种趋势,从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当我们说案例研究的时候,中国学生在中国大学学习,他们对环境非常熟悉,对中国公司的一些情况也非常了解,当然,这样一些案例分析应该是中国的案例分析,而且不是西方的案例分析。

  我认为国际化应该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形象包括其中。

    相关链接:

    海外学习基金会会长:海外留学是双边的交流

    赫瑞瓦特国际合作处处长:建立教学监管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国际学院院长:国际项目与市场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经理:在中国面临的挑战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