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林林
中国校友会网日前发布了《2010中国亿万富豪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上榜的亿万富豪中,北京大学造就和培养的亿万富豪人数最多,高达63人,雄居“2010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榜首,是我国“造富能力”最强的大学。(6月2日北京日报:《富豪调查显示北大成我国造富能力最强大》)
在内地高校中,北大一直很牛。但没想到,北大还是个“造富工厂”,批量生产出了这么多亿万富翁。中国校友会网发布这样的排行榜,大约是想说明知识就是金钱,迈进北大的门槛,等于拿到了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宣扬学而优则“富”,当然也错不到哪里去。
但问题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大师级以及多元化的各种人才。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推进社会文明的直接贡献。而且,后者是考量大学生命力如何的主要标尺。“斯坦福精神” 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以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北大培养出了几个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非常遗憾, 一个都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即使全球首富毕业于北大,恐怕也无法使其跻身全球一流大学的行列。
2006年11月,温总理在高等教育座谈会上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转引自2008年1日1日中固青年报:《国家科技奖呼唤年轻人冒尖》)
看来,哪怕北大造就的亿万富豪人数再多,估计也难以冰释久积总理心头的“焦虑”。在大学精神荡然无存,大师级人才奇缺的当下,不知中国校友会网能否发布《2010中国大学培养科技人才调查报告》,看看北大校友拿过多少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全国数百所大学中到底排名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