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给人文学科松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2日 09:59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最近,浙江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不约而同地改革人文学科现有的学术评估制度。这,并非巧合。

  浙大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明确资深教授的校内待遇参照两院院士执行;杭师大实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知名同行评议制度,试图破解长期以来人文学科量化考核带来的困境。

  殊途同归——目的都是重新振兴人文学科,用“柔性管理” 来撬动人文学科的创造力。

  人文学科的研究和品评有其特有的规律,这在科学研究领域素有公论。人文学科是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其人才除了必须具备比较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外,还必须对人生和社会有比较深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在人文学科评价制度中,从理工科的评估标准里照搬来的量化考核指标一直被人诟病:近三年或五年承担了什么样的科研课题,有多少科研经费,在规定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什么奖励……这些实用、功利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给人文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作为科学建制的人文学科,在发展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职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但过度追求规范,势必会以牺牲大师、妨碍人文学科精品的诞生为代价。曾经有人把西南联大一位著名文学教授的科研成果填入现在通行的考核表格中,发现只能被评为“中等偏下”。

  人文学科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本质上研究的是一个价值世界。对人文学科而言,“创新”远远胜于“规范”。“创新”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社会氛围,而现有的人文学科评估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僵硬的、单一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灵活的、成长的价值框架,无法诞生学术自由的宽松土壤。

  另一方面,人文学科的发展积累性比较强,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创新”的研究成果容易引起争议,难以很快得到公认形成定论,需要较长时间的考验。在考评体系中,更需要人们防止短期行为,切忌急功近利。

  如何营造人文学科最佳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方式来评价人文学科学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贡献:既能保持大师的生长土壤,又能以一定的标准来规范学科共同体的大多数;既不忽视创新思想家的创造力,又能重视专家系统的规范成果。

  还人文学科宽松的土壤,未来的大师可能就会在此诞生。

  (王婷)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