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一味热衷考证 大学生英语水平“虚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 14:48   东方网-文汇报

  暑假是大学生恶补英语的黄金时期,诸如托福、GRE之类的英语补习班眼下都已经人头攒动。不过,一些大学任课老师却直呼“不理解”——看上去都很用功,怎么英语水平还是提不高?

  复旦考场传真:新加坡学生先看懂试题

  这两天,执教于复旦大学的徐老师刚刚批改完期末考试的卷子。由于这是一门供大三学生选修的心理学类双语课程,在命题时他用英语出题,并鼓励学生最好用英语回答。但最终的批阅结果却让徐老师颇为失望:30多名参加考试的同学中,能看懂试题的仅6成,而通篇用英语回答的只有2人,其中一个还是留学生。

  “监考时我就注意到,半数以上同学看题目都很吃力。”一个多月前的考试情形,徐老师记忆犹新。开考后,班上很多学生在审题上的时间超过了半小时。最快看懂题目并提笔开始回答的,是一个攻读法律专业的新加坡留学生。

  “不少学生花大量时间应对海外留学考试,但专业英语水平却极差。”徐老师结合他所任教的课程考试情况说,事实证明,但凡敢用英语答题的同学,不仅英语基础很好,且专业知识也学得很好。个中道理很简单,如今大学里双语课程使用的是海外教材,在“真刀真枪”的操练面前,很多学生从外语培训班收获的应试技巧完全使不上力。

  “上学期,我在课上讲到‘大脑皮层’这类专业术语。这类基础词汇,读到大三的学生居然说它们太生僻。”徐老师对此深感忧虑。

  同济选拔留憾:专业问题非得中文作答

  执教于同济大学的张教授也对大学生外语水平“虚高”深有感触。前一阵,他作为考官参加了中法精英班面试。由于通过选拔的学生可以由法方出资进行一年半的法语和文化进修培训,所以报考的学生趋之若鹜,且多为沪上名校的研究生。

  考虑到学生对法语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主办方最后决定,面试时一律使用英语,且面试程序设计也十分“大众化”:考生先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再接受面试老师的提问,而老师提问的问题也主要围绕考生所做过的研究展开。

  但这次“精英”选拔,同样让考官们异常失望。“除了几个本科从外语系毕业的考生,多数选拔者在用英语做完自我介绍后,都要求用中文回答专业问题。”

  “一点都不像名牌高校的学生!看不出他们有高端的专业素养,更不要谈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水平。”有教授毫不客气地说道,如果年轻学子在大学时继续照搬中学时期应试的那一套,一味追求英语考证,忽视专业学习,那么将会落入“两头不靠谱”的窘境:将来出国留学,英语能力不过关,在学习时会遇到极大障碍;留在国内求职,专业素养匮乏,同样不具备职场竞争力。

  来自大学一线教师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反馈表明,一窝蜂的英语考证热,只是更有利地促进了考试产业链的形成,对真正提升本土学生英语水平并无多大益处。  本报记者  樊丽萍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