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议教改纲要:这一次减负能否成真(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 10: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纲要》之后,教育难题怎么破 宋嵩绘
《纲要》之后,教育难题怎么破 宋嵩绘

  【编者按】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入落实贯彻阶段,十年新教改就此拉开序幕。

  值得关注的是,新的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回应了当前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

  从今日起,我们将推出“《纲要》之后,教育难题怎么破”,就老百姓关注的五大热点——课业重、择校热、入托烦、进城难、加分滥,进行探讨。我们将结合《纲要》的要求与目标,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先行一步的试点单位与地区,力图为各地新教改提供借鉴。 

  亮点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难点

  本报北京8月8日电 (记者董洪亮、陈星星)近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引发各界的关注和议论。其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成为人民网网民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一。

  有网友称,中小学生经常夜里12点才能做完作业,第二天7点以前就得起床,“常常睡眠不足!做父母的心痛”。“为孩子们减负”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

  虽然倡导多年,但“中小学减负”却成为义务教育的顽疾。有父母坦言,作业的布置权在老师,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竞争之中,我们还希望老师多布置作业。”也有教师网友“叫屈”,指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是无奈之举:“老师上面是校长,校长上面是政府,指标层层下压,老师是受害者!老师和学生都很累,老师也苦不堪言。”

  “这些现象的源头与其说是教师行为、学校行为,不如说是政府行为,一些地方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要政绩,小学要水平测试的及格率,初中、高中要升学率,这些‘率’都提高了,他们就升官了。在找不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只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只好‘恶补’了。”有网友如此分析。

  “先把领导给‘制止’了,地方中小学补课就制止了,”网友们认为,解决学生学业重的“治本”之策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推进“减负”工作。 

  从破除教育“GDP”入手(观点)

  董洪亮

  说起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多方人士叹口气:“无奈!”家长、学生要升学,不玩命学,不行。无奈!老师、校长评优要看升学,不拼分数,不行。无奈!教育行政部门要出政绩,不想个方法量化,不行。无奈!

  考分考分,学生的命根。其实,这条根上,还连结着一系列分享“营养”的“瓜果”:学校、老师、政府、家长,等等。“根繁叶茂,瓜果芬芳”的背后,是学生日益沉重的书包、羸弱的身躯、压抑的心灵与苍白的大脑。

  老师们说,考不好,没法跟校长交代;校长们说,考不好,没法跟教育局交代。层层交代,惟独很少人敢说:我们应向孩子的健康发展交代,向教育规律交代,向国家教育大计交代。学生减负,说了很多年,发了不少条文,但效果甚微。归根结底,就是教育“GDP”思维在作祟,只重“更快”见效,不重“更好”发展。

  在这一点上,苏州市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刀阔斧、勇于担责,效果明显,令人钦佩。事实证明,素质教育实行得越彻底,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反而更好。这是教育规律使然。

  值得期待的是,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也意味着,减负不仅是家长、老师和学校的任务,也成为政府的职责所在。这份职责意味着,各级政府需要为孩子的健康快乐负责,为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提升负责,为整个民族国家的教育水准负责,而不是简单为了分数,为了脸面。也意味着,政府可以从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入手,自上而下,让学校、老师、家长一齐把孩子身上沉重的书包卸下来。

  只有让学生的“命根”结在他处,结在健康、快乐、自由、创造上,而不是分数上,教育才有希望!

  午后不上文化课,节假日一律不补课

  苏州:政府让学生书包变轻(试点)

  本报记者 董洪亮

  各小学下午3时20分以后、初中下午4时以后,一律不得再上文化课;节假日,初中非毕业班一律不准补课……3年前,苏州市出台一系列规定,剑指应试教育“GDP”,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校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美育、体育“还给”学生,使校园呈现一派生龙活虎景象。

  在全国中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今天,果真还有这样一块学生的“乐土”吗?3年过去,那里的孩子负担真的轻了吗?他们的学业和升学能让家长满意吗?让孩子卸下沉重的书包,政府究竟能做些什么?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没有笑声的校园不健康”

  要给学生以幸福感

  说起女儿徐心怡的学校生活,章晓洁用“开开心心上学、开开心心回家”描述,她说:“我开车接送女儿,心怡常常在车里唱着从学校学来的歌儿。” 徐心怡所在的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倡导“阳光精神”,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过高质量的生活”,校长陶六一这样阐释学校的办学理念。

  而在苏州景范中学,初二学生周宜君已经获得了“景范文艺之星”。她在学校的民乐队里弹古筝,还积极参与绘画、木刻、手工制作等兴趣活动。她每天保证睡眠9个小时,作业在2个小时内能够完成。“我在学校相对自由,课余活动比较丰富,老师注重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我的学习成绩处于进步状态,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文艺爱好。”

  苏州市景范中学的前身为范仲淹办的义学,校名取意“景仰范仲淹”,校长顾苏云说,学校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口号和追求,培育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幸福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多视角评价学生,每个学生在校的3年中,都能获得一两个“景范之星”。

  徐心怡、周宜君的轻松快乐,只是苏州市中小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缩影。“我愈来愈认为,学校里除了有琅琅读书声、教师讲课声外,还应该有悦耳的歌声、开心的笑声、运动的呐喊声!没有笑声、歌声、呐喊声的校园是残缺的,是悲哀的,是不健康的”,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说,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以牺牲他们的健康为代价。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苏州市学生不仅负担轻,而且高考、中考成绩近年来一直非常好,家长、社会都比较满意。在江苏省全省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中,苏州市2007年排名第四,2009年排名第三。

  “只抓分数的校长最笨”

  政府评价导向是关键

  谈起当初教育局的强行推动,鲍寅初至今难忘,“这个规定既考验着学校的承受力,也撞击着家长及社会的心理。”他说,人家在争分夺秒为分数而战,这里却把孩子硬往教室外赶,学校能同意吗?家长能同意吗?社会能同意吗?还真有点捏把汗,“但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事,就一定要做成”。

  为此,苏州市的做法是从改革对校长、教师的评价办法“开刀”:抓学生全面发展的校长“有本事”、只会抓分数的“最笨”;奖励用“少的时间、巧的方法”教会学生的教师。提出“反对题海战、疲劳战、消耗战,打好科学、有效之战。”按照以上评价标准,苏州市每年在校长、教师中评出 “科学提高质量奖”。

  规定的执行关键在学校。为此,苏州市教育局制定了公开、严格的督查制度,发动社会各界监督;通报检查结果,对执行好的地区、学校宣传他们的经验、做法,对有问题的地方、学校也都采用实名通报,督促整改。

  于是,校长的一切决策都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前提,为学生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提供舞台,为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构筑平台。陶六一专门建立了家校合作教育社区、家长培训学校等平台。她说,有了这些基础,才能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

  教师“向课堂教学要分数”,在教学中坚持“兴趣出成绩”、“名师出高徒”。苏州中学园区校地理特级教师蔡明把“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学得轻松”作为自我评价标准。苏州市第一中学校长周春良说,在苏州,给学生加班加点的教师“没有地位”,花少的时间获取高质量的教师评上了先进、当上了模范。

  苏州还向全市中小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暑假、寒假、节假和双休日“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要求,开展中小学生“三会”先进个人以及指导“三会”的先进学校、教师、家长评选活动。全市已有650名中小学生获评“三会”先进个人,另有570篇“三会”优秀暑期计划和暑假生活征文获奖。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