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主讲人卜卫:做网络世界的文明公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7日 17:54   新浪教育

  为了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在网络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6月11日,由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青团北京市委、中国青年报社、新浪网联合主办,中国文明网、神州媒介素养网、分众传媒等协办的“大家e起来——青少年网络素养大讲堂”活动第六场讲座“网络与文明:做网络世界的文明公民”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举行。以下是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的精彩演讲实录。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

  卜卫:同学们下午好!我做这个演讲,很紧张,刚才也介绍了,我们研究生院的学生都是博士硕士,年龄很大,我还第一次给小朋友讲课。在我看来你们都很小,所以我的讲课经验可能不会像于丹老师或者其他老师那样满足你们的需要,但是我尽量。另外我也想提出一个要求,因为我在美国的时候给美国的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讲过课,我进教室的时候,老师跟我说,这些孩子们大部分是华裔、西裔的孩子,他们可能比较害羞,所以你讲课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们提问。实际上我一进课堂,所有孩子都特别积极地向我提问,比如说中国的小孩会不会用电脑,中国小孩会不会上网,中国的小孩下课是要做很长时间作业吗?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下课以后跟谁玩?他们提了很多问题,我就觉得这也是老师鼓励的结果。所以我也希望,不管在我讲课过程当中还是在我讲课以后的互动环节当中,希望同学们踊跃提问,因为我的经验不足,所以你们的提问,我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要。

  今天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网络素养大讲堂,我们先从媒介素养到网络素养,先讲一下什么是媒介素养和网络素养。

  第二,你已经从媒介当中、从家长和老师当中不断听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媒介对儿童、青少年有什么影响。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第三,今天最主要的问题,自主自律与文明。

  我的PPT对小朋友非常不友好,因为它比较适合博士、硕士来看,有很多文字,没有把它做更好的提炼。我们讲网络素养的时候,先讲媒介素养,大家都知道媒介一出来,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电脑、电子游戏等等,出来以后,大家都觉得这些会对小孩子有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做媒介素养教育,我们要做网络素养教育。其实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认识过程,30、40年代的时候从英国到美国、到印度、到很多国家大家都认为媒介太坏了,我们要做一个素养教育,是要教给小孩怎么对抗媒介。这是最开始的阶段。到80年代以后,这种想法就改变了,因为发现你不可以想象媒介都是坏的东西,也不可以想象所有孩子都是傻瓜,他们就等着被坏的影响打动而变坏了。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很多做儿童研究的人都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80年代我们也提出来过,比如看了一个暴力片或者看了一个色情片,所有孩子都看了,但是为什么只有那一两个孩子学坏了?比如他模仿暴力犯罪等等,为什么大家都没有事情?所以,这个影响不会单独或者直接起作用。大家在反省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最开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要保护青少年,觉得都太弱了,我们应该保护他,我可以给大家读一下在网络上很多青少年对于保护的抗议。就觉得应该是媒介素养当做预防接种的手段,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媒介的坏处,比如网络的坏处被夸大了,所以我们一看媒体,一看报纸,一看电视,一谈互联网就谈网瘾,只要谈互联网的青少年肯定是谈网瘾,肯定是哪个孩子被诱拐了。大家在这个基础上来思考问题,其实我们也知道媒介报道是有新闻价值取向的,什么叫做新闻价值?举个例子,比如飞机天天正常运行不是新闻,飞机掉下来是新闻,所以你看到坐飞机很危险。有的科学家证明,骑自行车比坐飞机危险得多,死亡率高得多。但是因为自行车出了事故不会叫做新闻,但是飞机掉下来肯定是新闻。在媒体报道当中你会看到会集中于网瘾,集中于很多这些,但是忽略了青少年使用媒介、使用互联网的正面的作用。

  到80年代,很多做儿童教育的或者做儿童媒介研究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儿童青少年接触媒介不是一张白纸,媒介告诉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主性,也有批判性,我经常上网看,所以我有时候看微博或者偶像剧的贴吧,你会看到很多小朋友在上面给偶像剧写续集,大概是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二的学生,还有时间去写续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时间写续集,他们对剧情和人物有很多批判,而且还有很多创造,这些都是非常正面的经验。但是你从媒体上、从家长那儿、从老师那儿看不到。如果你夸大了媒介的害处,正面经验会被忽略。所以以后再提到媒介教育的时候,专家们认为,媒介教育不应该必然地与学生的媒介经验对立,不再认同媒介必然有害,青少年必然被动受害的观点,相反在这个领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的观点,他会从学生的媒介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媒介经验出发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这个目的在于,学生应该了解媒介,学生应该了解互联网,不光是了解,还要参与,还要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要自己做片子,争取在电视台播出,还要做很多的节目和专栏。这样一个过程,对学生是一种培养,能够培养青少年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有益的决定,培养青少年做决定的能力的过程。所以现在我们再提出素养教育,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一种预备,给所有青少年、所有儿童将来成为一个民主社会的有素养的公民,是作为公民的一种预备,所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成年人来说非常有挑战的变化就是尊重青少年的生活和媒介使用经验,台湾学者有一个大胆倡议,他们也正在做,就是让流行文化进媒介素养教育课堂。我们上语文课、数学课,但是没有机会在课堂讨论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流行文化,包括摇滚乐、流行歌曲、偶像剧,其实它不是作为上课的一个正式内容,但是在他们的倡导下,很多课堂包括英国和美国,都在实验这种课堂,就是使用流行文化作为媒介教育的内容,不是教师们寓教于乐的一种轨迹,而是因为流行文化牵扯到青少年发展的一些心理需求,参与流行文化,讨论流行议题,实际上是青少年参与的社会活动,而且让青少年获得了参与感和安全感。青少年会觉得,我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我的文化也很重要,而不是说只有成年人的文化最重要,只有所谓的精英文化最重要,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也很重要。所以在媒介素养教育后期,就是在最近一些年,已经提出了要尊重青少年的生活、亚文化、文化经验、媒介使用经验和主体性。青少年和儿童应该成为整个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的一个主体。

  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提倡文化包容和尊重差异。实际上是提给大人的,大人总认为我的文化是对的,你的文化是低俗的,或者歌剧是高雅的,街舞是低俗的,实际在文化价值上都是一样的,而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在整个教育中提倡尊重差异,这个需要大人去理解儿童的媒体经验,儿童也要理解大人的媒体经验。其实这个当中的了解,我觉得有很大的鸿沟,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我有一次做了一个工作坊,大概15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大概30多人在一起,当然我做这个工作坊得到一笔资助,是一个儿童玩具厂提供的。如果家长和孩子背对背能够写出来,孩子能够写出父母最喜欢唱的歌曲,而且能够唱出来,父母背对背的时候能说出孩子最喜欢的流行歌曲,而且能够唱出来,我们就有重奖,15对家长和孩子没有一对能够写出来,后来他们互相办了一个小讲座,这是2003年或者2004年,所以当时的孩子们给家长办了一个讲座讲什么是F4,就是流行花园。家长也会给他们介绍他们当年的一些文化,比如说少先队队歌,为什么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过去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这个不一样的,有两段历史,所以他们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和理解。媒介素养教育还有一个,要看到这种文化差异。我写了一个例子,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例子,我们都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知道司马光绕过假山,农村的孩子就问什么是假山,老师就会很笨,因为农村孩子见到的都是真山,不可能是假山。你会觉得课本尤其主流媒介,是以城市人的经验建构知识的,组成了知识,大家来学习,他没有承认比如农村孩子的知识,比如真的山的知识也是一个知识,应该进入课本,他觉得你要不知道假山,你就比较落后,就有一些指责。其实他们的知识也很重要。

  这是一个例子,就是说青少年和儿童的生活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他的地位比较低或者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经验就可以被忽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专家去调研,就是看看媒介,下面我还要讲为什么我没说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我们说得太多了,我们没有看到正面的影响,我们会看到,儿童青少年怎么样利用这个流行文化,改变自己的生活。我的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受到艾滋病影响的儿童,这些孩子有可能是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也有可能是父母感染了艾滋病,也有可能是他的兄弟姐妹或者他生活在一个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在这个地区,他可能连找一个能给他上课的老师都没有,因为老师也感染艾滋病了。在这个时候他们有一个渴望,他们未来要到另外一个家庭去生活,他们就特别恐惧,我不要到另外一个家庭,如果我父母去世,我怎么办?因为他觉得另外一个家庭是很恐怖的,但是他们特别喜欢看《家有儿女》,他们讨论这个电视剧,《家有儿女》是两个离婚的家庭合在一起,生活得非常幸福,尽管有一些矛盾和冲突,但是结局是快乐的。很多孩子看了这个电视剧就觉得他的未来是有希望的,包括我们在做打工妹,他们喜欢看韩剧,他们叫做励志剧,比如《我叫金三顺》,“三无”女,最后她特别顽强,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糕点师傅。这些他看了以后,觉得我也可以做到。我也参加了四川赈灾,我们跟四川灾区的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如果你让他们开一个晚会,他们唱的全部是流行歌曲,我非常奇怪,因为他们很小,因为郑智化是我那个年代的歌手,但是他们会唱郑智化的《水手》,会把郑智化的歌词“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写在黑板上,每天读它,他们用流行歌曲给自己加油打气。这都是非常正面利用媒介的经验,但是这些可能被忽略了。

  其实我们也讲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现在我们的方法是不好的,因为是我讲你们听,最好的方法是一种互动的,我们做过很多,我们不叫大讲堂,也不叫课堂,我们叫做工作坊,和孩子一起坐下来一起讨论问题,我们叫做参与式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差别,所有的都是通过学生的游戏、行动,比如我们可能通过两个小时的工作坊,学生会做出一个非常好的班级报纸,或者做出一个非常好的电视节目,这个我们叫做参与式的课堂。这就是媒介素养教育。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讲到了网络教育。什么叫做网络素养教育?我写过很多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美国有一个国际技术教育标准非常棒,或者叫做指南,有六条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这六条标准,想一想我们自己能够达到哪条。如果你六条都可以达到了,绝对是网络素养最棒的,这个不一定要老师教你,因为老师也可能达不到,我也可能达不到,这是大家互相学习的结果。第一条标准就是基础操作与概念,就是学生对技术体系的性质与技术操作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会熟练使用技术。

  第二,一定有社会伦理和人类的关怀。学生就会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问题,应该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比如说盗版,当然盗版是很复杂的问题了,可以慢慢再讲。比如我们有时候会讨论在社会当中,谁更有资源可以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我知道理工大学附中是一个重点中学,你们上课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电脑,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可能就没有这些设施。这个问题叫数字鸿沟。从国家到地方,以及国际,都有一个运动叫做填平数字鸿沟,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这是儿童的权利。这是关于技术的一些伦理和文化的问题。

  我们拿技术做什么用?这是第三条标准,你会用技术做创作,能够提高你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可以促进你更加有创造力,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学会合作,有没有网络素养要看会不会创作。我最近刚刚参加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的颁奖,我给一些孩子颁奖,这些孩子太棒了,大概今年有400万个孩子参加这种比赛,有两个创作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大家都知道电脑淘汰得特别厉害,电脑淘汰以后,这些东西就浪费了,这些主板做什么用?主办方就号召大家做最棒的废物利用,这次有两个台湾孩子得奖了,他们用十块废弃的计算机主板做了一把电吉他,还可以演奏。另外一个创作就是怎么样在创作中合作,是上海的一家聋哑学校的四个孩子,和都江堰震区的四个孩子,他们通过互联网合作,做一个世博会的少年馆。我没有时间,其实应该给大家看看他们的创作,非常棒,什么是他们心目中的少年馆,技术可以当做一种创作工具,当你会用技术,会用互联网创作的时候网络素养就非常棒了。

  第四,技术可以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你会用技术,会用互联网做交流,会使用电子传播工具发表言论、作品,与同伴、专家和其他公众进行交流,这是第四种标准。

  第五,你会用技术做研究,这个问题是我在美国考察互联网教育的时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到每个学校,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还是幼儿园,所有的老师都跟我说“Do research”,在幼儿园,小朋友只有3岁、4岁、5岁,我就问幼儿园的院长说,教室里有电脑,小朋友们用电脑干吗?那个园长就说“Do research”,每个园长都无一例外地说。我说这么小的朋友怎么做Do research?园长说,有一个中国的客人想知道你们怎么做研究,谁给演示。就有一个5岁的小朋友来演示,他要研究鸟,研究鸟的种类,上网抓了他很感兴趣的鸟的照片,然后归类给我看,非常棒。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做研究,而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另外他们还有一个孩子给我演示了恐龙的变化的研究,也是从网上找到很多资料做的。因为小朋友不会写很多英文单词,他们用图片来显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在一个小学上了他们一堂互联网的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些课教美国的南北战争,老师第一个任务就是把孩子分组,当然美国学校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一个班只有15个孩子,所以美国学校的老师也说,你们中国的老师太聪明了,一个人管50个孩子。他觉得管50个孩子的老师,怎么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呢?他觉得我们的老师特别棒。我不能说中国老师比美国老师聪明,而是中国老师比美国老师实在太辛苦了,你们应该理解老师,因为一个老师要管很多学生。他们把学生分成三各族,这三个组就会拟定出你对南北战争什么议题最感兴趣,培养学生提问题。学生就提问题,我对南北战争中的气候特别感兴趣,我对南北战争中的主战场的主要战斗特别感兴趣,我对南北战争的女英雄比较感兴趣。老师就让他们按照不同的题目分成不同的组,然后到互联网上找资料,找完资料以后,几个人合写一篇论文,下一节课就读这个论文,每个孩子就读自己的论文,别的孩子提出问题。这是小学五年级。后来我就想,我们的历史怎么学的,死记硬背,哪年发生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要不然你高考就考不上。但是那个校长跟我说,我们的任务不是要让学生记住这些东西,而是让学生知道,第一,他要对他生活的社会感兴趣,他会提出问题。第二,如果他有问题,他知道到哪儿去找答案,他会找答案,互联网是找答案最棒的工具。这是他们怎么样用这个做研究的。

  所以当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些问题,但是会不会用互联网做研究,互联网上的信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可靠的,你可以看出有没有素养。

  第六,技术可以作为问题解决和建立决策的工具。你可以利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建议决策。你会发展一些自己的策略。举个例子,一个病人得病了,以往就是听医生的,但是现在我要看我的病到底怎么回事,都有什么药可以治疗我的病,我选一些对我副作用最小的药,我建立自己的策略,我这么做来解决我遇到的医疗问题。

  这是一个指南,我们也知道在美国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每个学校会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发展一些教学标准。我在访问的时候,校长就说,这个标准虽然是通用的,但是他们自己还有自己的标准。

  第一个问题我就讲完了,就是从媒介素养到网络素养。你可以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一个被教的学生,学生和老师可以一起探讨很多问题,是非常有自主性的。我在这儿有一个讨论题目,一个辩论题目,你们可以先记住,互动的环节的时候可以讨论这些问题:

  第一,刚才讲了六条标准,在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你认为的你目前最好的素养表现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是什么?当然你不可能所有素养都特别棒,老师或者教授可能也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大家可以做一个交流,肯定有的比较好,有的不太好。

  第二,辩论的题目是,我认识一个六年级的小朋友,非常棒,他在网上写《忍者》的续集,一天写一万多字,特别棒。老师让他写作文迎接奥运,他一个字写不出来,但是他写这个写了很多。我在贴吧看了很多小朋友写的续集都特别棒,虽然他们作文写不出来。我的问题就是,你认为这是素养高还是素养低。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媒介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很多场合记者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你是做媒介对青少年儿童影响研究的,为什么你没有说互联网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其实我知道他提问题的一个逻辑,他就觉得媒介互联网很坏,儿童青少年都比较傻,结果就都被影响坏了,所以要限制儿童青少年接触媒介和互联网。我想说这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媒介,但绝对不是新的问题。我清楚地记得在80年代,85年的时候,80年代初,电视刚刚普及的时候,你知道大人们在讨论什么问题吗?要不要让孩子们看电视,恨不得不让孩子们看电视。在90年代初,刚刚有电子游戏的时候,还没有联网游戏,学校会组织小孩宣誓,永远告别电子游戏。我觉得太惨了,为什么,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好东西,还要告别电子游戏。这个问题其实很相似,全世界都一样,因为有一个负面影响的逻辑,这个逻辑大家可以看到,19世纪90年代的时候,家长会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安装一部电话,当然你们现在都有手机,打电话很方便,当时就觉得电话会不会接到坏人的电话,孩子就跑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电影刚刚普及,特别怕电影导致青少年模仿反社会行为和道德变坏,讨论让不让孩子看电影。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了收音机,要不要让孩子听收音机,特别是音乐。40年代,卡通漫画开始普及,有很多的研究都是关于卡通漫画对儿童的影响,有一个特别有名的研究题目我还记得,叫做《诱惑纯洁的心灵》。50年代是电视,咱们国家是80年代普及电视的,北美国家是50年代开始普及电视的,60年代是摇滚乐,当然现在你会看到很多摇滚乐的正面的影像,我们都知道艾滋病的主要的公益广告是摇滚,是摇滚歌星做的,从国际到国内,大家也看到迈克尔杰克逊很多的公益片,包括86年的时候,《we arethe world》,美国所有歌星做了一个援助非洲的MV,英国的摇滚歌星也做过研究非洲的MV。到2005年的时候,他们做的MV,10周年之后,他们又做了一个在8个国家,当时八国峰会,在8个国家连续召开摇滚音乐会,声援非洲。但是在当年,这是很负面的。70年代会讨论电视节目的暴力,80年代讨论电子游戏,90年代就讨论计算机。互联网刚刚普及的时候,其实我写了一句,有的媒体的大标题就是《孩子们都到哪里去了》,说他们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有人就惊呼,天哪,他们都坐在司机的位置上。为什么坐在司机位置上呢,因为孩子可以自己冲浪,不需要父母引导。可能父母还需要孩子的引导。   

  这是如此相似的问题,所以我说网络素养和媒介素养其实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从正面来看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要老用一个视角,而是换一个视角。正面视角对青少年是非常有利的,很多青少年愿意听这个,因为18岁以下所有的孩子都有儿童权利,18岁以后你跟成人的权利是一样的,18岁以下,只要你出生,你就有儿童权利,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而且是我国政府是90年代签署的,91年人大批准的,所以咱们国家的任务是每五年要向联合国报告一次我们的国家的儿童权利实现状况怎么样,儿童有没有生存权利,有没有发展权利,有没有受保护的权利,有没有参与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有四五十种权利,有很多的权利,儿童在媒介使用方面有如下权利:

  第一,所有孩子有媒介的接近权。应该可以看电视,应该可以接触到电子游戏,这是他的权利。所以我们也说,因为在儿童权利中还有一种就是休闲,娱乐、参与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儿童的权利。如果这个儿童没有时间玩,这个生活不对,应该改变。

  第二,有益信息的知晓权。国家有责任为所有儿童提供健康的电视节目,互联网网站、儿童报纸、为儿童阅读的书籍,这是国家的责任,应该提供让孩子有书读、有电视可看、有网站可上。

  第三,媒介的传播权和参与权。所有孩子有权利能在媒介上发表自己的声音,而且能够参与媒介。这是非常正面的。

  正面的影响,大家都比较关心,你玩个电子游戏,上了互联网,是不是学习成绩就下降了?我最开始研究,大概在91年、92年,我们跟团中央合作做了一个研究,研究的是超常少年儿童,在八中还有天津一所中学的孩子,这些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比一般孩子都长,但是他们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因为大家有一种概念,没有做过这个研究就会想,你玩电子游戏或者上网多一分钟,你学习的时间就少一分钟,你的学习成绩就落后了。这个议题可以供大家讨论一下,关键是看你会不会学习,怎样使用时间,有很多原因决定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不是靠时间的堆砌。互联网实际上能够帮助孩子学习,最好的方面在于,能够帮助孩子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怎么样学习处理信息,怎么样学习进行有效的交流,还有在当代,可以培养孩子的科技熟练度,这些对未来的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谈到电脑素养,可能大家都觉得是不是了解了多少电脑,或者使用了一种软件,才算电脑素养?其实它是指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你能不能从计算机和互联网得到好处。这种能力与科技熟练度有关,科技熟练度就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不能敢于尝试他不会的东西,如果你没有科技的熟练度,可能怕出错,怕向人求援,相反具备科技熟练度的人遇到不懂的问题,习惯在键盘上做各种各样的尝试,直到问题解决为止。所以它对这个特别有好处。我们谈到的学习其实也不是单单指学校的知识,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等,它也是指你怎么样学习,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里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过程中,儿童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且知道我可以控制它,我可以去尝试它,这种感觉我觉得是非常爽的,当我学一个东西的时候,我知道我能学会,我知道我做哪些努力能学会,最后我能控制它,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尝试着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赋予儿童一种能力,不用花很多力气了解世界上的每一个科技进步,去记哪个事件发生在哪个年代,但是如果能想要的话,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并且知道自己怎样可以做到。这是一种非常正面的影响。

  谈完正面的影响,我们就会谈媒介或者互联网对儿童发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都觉得,刚才我说了,媒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不是看了暴力片马上就会去犯罪。比如80年代我们讨论,你们的父母都知道,当时播《加里森敢死队》,有的青少年就模仿去犯罪,为什么全国青少年只有这两个犯罪了,大家都没有犯罪,然后就发现,其实有很多因素影响儿童去模仿暴力犯罪,比如说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庭文化程度、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怎么样使用媒介、伙伴关系、社会关系、教师态度、在班级中地位等等都可能发生影响。我们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到的一些案例,其实有的在家庭中有很多暴力,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去模仿电视上的暴力,这个是通过研究发现的。在家庭中经常发生暴力,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很厉害地指责或者殴打,这些就会影响儿童的行为。

  我们也研究,在媒介接触的时候,儿童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你看报纸、看电视,肯定是想满足一种什么需要,比如娱乐、追求轰动等等,现在看世界杯我也看,比如青年文化的认同等等,比如我想跟别人交往,他喜欢这个,我也看看这个有没有意思,有很多的需要。这是媒介可以作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在我们研究中也发现,与不上网儿童相比,上网的儿童媒介需要下列特别强,最喜欢上网的孩子最愿意从网上发现、寻找自己的信息,愿意享受成年人的自由,愿意认识他崇拜的人,扮演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愿意进行课外学习和研究感兴趣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热爱上网的原因。我们经常提出一个问题,媒介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现在我们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儿童青少年会不会影响媒介和互联网?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因为他有主动性。我们常常低估了青少年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经常有两种观点谈到互联网和青少年,第一种说青少年太坏了,互联网把孩子都带坏了,所以我们不让孩子接触互联网。另一种说互联网太棒了,儿童会成为真正开放的、民主的电子新一代,他们是觉醒的新一代,但是这两种方式都过高地估计了媒介的力量或者互联网的力量,而且过低地估计了儿童的主动性,他会觉得儿童不是被媒体解放就会被媒体毁灭,但是现在谁也没有牺牲,儿童正面利用的经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其实儿童青少年已经参与了流行市场,大家都知道网游,完全是针对青少年市场的,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肯定得到很多专家的研究,然后改变了中国的网游市场甚至世界的网游市场。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老年迪斯科,儿童已经不跳迪斯科了,但是当年的迪斯科绝对是青少年跳的,青少年在街头拿几个喇叭的录音机就开始跳,慢慢会影响中年人和老年人。现在青少年跳街舞,现在又出现了老年街舞,可能在电视上还有表演。你会看到青少年在说唱、街舞音乐中怎么样利用幻想、蒙太奇式的作品、MV、视觉艺术、电子媒体的融合等等,其实都受到了青少年爱好的影响,他们也真的影响了流行文化的市场,青少年在现代不仅被看作消费者,也是流行文化的创作者。

  第二个问题,我也给大家一个讨论题目和一个辩论题目,讨论题目是,你觉得媒介和互联网对你生活某一方面的影响是什么?或者说你觉得你对媒介或者互联网有什么影响?

  辩论的题目是,因为很多孩子跟我讨论过这些问题,我可不可以先看偶像剧再做作业,因为偶像剧到点就没了,这样做是素养高还是素养低?

  自主、自律与文明。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已经都在人民日报第五版上登了,是很多网民投票的结果,到底什么是不文明的,大家上网以后对什么感到最不愉快,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造病毒、黑客攻击、网络欺诈、网络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帐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这是大家评选出来的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我遇到过谣言,遇到过病毒,每个人肯定都有病毒的经历,垃圾邮件我恨之入骨。欺诈行为我从来没上过当,从来都是得了什么大奖,我给你分享一笔钱,你可以分多少多少。我的电子邮件的帐号被盗用过。你会看到十大不愉快的行为。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在调查中我们让小孩谈使用互联网的正面经历,你可以看到这些都是他们的正面经历,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更多了解现实社会,可以下载图片,下载MP3或者音频,下载漫画,找到下载电影,可以找到不认识的朋友聊天,上网聊天不用担心同学传出去,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心里有话可以在网上说,我可以设一个密码,父母看不见我的东西,我可以参与网站组织活动,可以在网上买便宜的东西。我现在的研究生买衣服,基本都是在网上,不会花时间逛商店。负面的经历有很多,没时间上网,太忙了。这个标题都特别吸引你,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就是赚取点击率,传输速度太慢、费用太高、喜欢的站点和信息太少,内容是假的,QQ不安全,进入论坛或者聊天室后没有人理我,病毒太多,遇到有病毒的邮件,碰见黄色网页,遇到大色狼,父母设置密码限制,很多不愉快的经历,都跟所有的使用互联网的人的素养有关系。因为我不会在这儿给大家一个建议或者一个教育让你怎么做,我们可以想两个问题,网上的行为和网下的行为有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我们相信在网下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网上他也会做到有道德。我这儿有一个借鉴,我提供给大家思考,这些借鉴是贴在美国大学宿舍的一些自律守则,我们把它拷贝下来,翻译成中文,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我们怎么样跟人相处,怎么样对待网络,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借鉴,比如他会提到,第一条,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所以这个题目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别人对你好,你要对别人好。你不希望暴露自己的隐私,你也不要挖掘别人的隐私,如果你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而不是试图吸引别人对你的兴趣,你在两个月内交到的朋友比在两年内交的朋友还多。温暖的微笑是善意的普世语言。如果你持续给予,你将持续拥有,友谊就像维生素,相互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当你注视别人的时候,想象他们正带着一个项圈,上面写着请让我感到自己很重要,记住,人们在真诚赞美中成长。所以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让别人觉得他们很重要。我们对不完美所能做的唯一的好事是把快乐带给别人,无论你取得怎样的成就总是有人帮助了你。拥有幸福是籽,分享幸福是花。学生如何在学校中获得成功,作为一个学习者,要增长知识见闻,不要不学无术。作为一个服务者,给予而不是索取,这是同时的角色,作为一个和平使者,搭桥而不是垒墙,不要挑拨离间。做一个正直的人,要说真话,不要所黄。做一个充满了爱的人,寻求团结友好,反对辱骂虐待。

  自由,做一个独立的人。感激你的父母、感激……,做一个武士,勇敢而不懦弱。还有一些,社会生活的十个准则,也贴在墙说,大家集体住宿的时候有很多矛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不要假定你的室友都是巫师,他们不是什么都能猜到,所以你要说出来。礼貌不是随便可以获得的,它是一种有价的特性。只有礼貌地对待别人,才能让别人礼貌地对待你。一共有10个,比如有,不要假定全世界的人都爱听你爱听的音乐,因此要把音量放在合适的程度或者戴上耳机,这是基本的礼貌。不要假定你生活在乌托邦里,社会不是一个理想社会,肯定有冲突,但是你应该去解决这些冲突,特别是吵架,使每个人都能愉快地生活。

  所以在这里,第三个问题我也有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上网最愉快的经历是什么?最不愉快的经历是什么,你如何解决这种不愉快。我们要辩论的题目是我们需要不需要一个特殊的网络文明公约,还是说现实中已经有了文明公约,我不用再用一个网络的,我们是否再需要一个关于网络的公约?

  我没有资格,如果我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倡导者,我不应该给大家一些建议,这是喔喔自己的建议,如果我上网的时候,我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谢谢大家!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