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送礼陷囚徒困境 收红包是师德沦丧?

2013年09月10日06:48  京华时报 微博   

  把“红包”问题只归咎于师德沦丧,对教师并不公平。“红包”背后其实是博弈理论中的囚徒困境。

  又到教师节。每年此时,社会公众不会忘记对劳苦功高的教师们致以感谢和问候,但作为添头,又似乎总少不了关于“红包”的话题。

  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么些年来,尽管大家都知道给教师送红包不正常,尽管相关部门也少不了一禁再禁,但似乎收效不大。一到重要节日,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或者QQ群里,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围,总会有人“固执地”在打听:要不要送?送了吗?送多少?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微博]给老师送礼表示谢忱,自古有之。据说孔子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便是拜师贽礼。但是,古人的束脩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工资。而其他零星谢意,一者是主(学生家长)宾(教师)融洽的见证;二者只限于鱼肉之类家常实物。社会诟病的“红包”,显然并不在此列。一者教师已经享受了法定的工资;二者,直接诉诸金钱的“红包”,已经超出了普通的“略表寸心”的范畴。而更大的区别,则在于“主宾”双方的心态。

  对于红包,家长处于“送”与“不送”的两难,尽管深恶痛绝甚至口诛笔伐,但是,一旦事关孩子的前途,则免不了“投鼠忌器”。他们不敢相信教师的无私公正,宁愿相信自己业已被扭曲的社会经验:既然送礼在其他行业通行无阻,那么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借着节日或特定事由明目张胆地敛财的教师,其实只是极个别。更多教师则面对着“收”与“不收”的两难。面对家长勉强但又顽强的“红包”攻势,似乎却之不恭,收下反而是解决问题的方便法门,但这种选择又进一步强化了家长的判断。

  因此,把“红包”问题只归咎于师德沦丧,对教师并不公平。“红包”背后其实是博弈理论中的囚徒困境。根本特点是,在信息不对称、无法预知对方选择的情况下,双方都会基于对对方的猜测而作“理性”的、并非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不正之风盛行的宏观环境,强化了这种选择。因此,无视大环境,单要求教育行业“出污泥而不染”,其实是对教师的苛求。

  其实,教师们不是没有提供“正能量”。比如,南京某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师节前夕,主动向所有家长发短信强调不收礼。但是,只靠局部的道德自觉解决这一困境并不现实。破除“囚徒困境”,不妨学新加坡做法,明确教师可以收受学生礼物的价值金额。在范围内,理当允许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礼尚往来。这样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也不至于各方因为红包而纠结。(本报特约评论员 刘志权)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