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在城市:二三线城市适宜就是好风景

2013年10月15日12: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吕文备仔细检查挖掘机零部件。魏本貌 熊婷婷摄影报道 吕文备仔细检查挖掘机零部件。魏本貌 熊婷婷摄影报道
吕文备拿卷尺测量墙壁是否合规。魏本貌 熊婷婷摄影报道 吕文备拿卷尺测量墙壁是否合规。魏本貌 熊婷婷摄影报道
一个人生活,练就了过硬的厨艺。本报记者 付 文摄 一个人生活,练就了过硬的厨艺。本报记者 付 文摄
“码字儿”是唐小涛的兴趣,如今也是他的工作。本报记者 付 文摄 “码字儿”是唐小涛的兴趣,如今也是他的工作。本报记者 付 文摄

  “挖掘”幸福生活

  魏本貌  熊婷婷

  10月9日早上6点多,天刚刚亮,江西南昌县广福镇的建筑工地上早已忙活起来,一位身材瘦削、衣着整洁的年轻人在现场指挥着,白净的模样略显稚嫩。

  小伙儿名叫吕文备,1990年,出生在南昌一间狭小的出租屋内,属于典型的“二代农民工”。但吕文备没有走和大多数同龄老乡一样的路,他高中时就跟着邻居叔叔四处挖土方挣学费了,并考上当地有名的民办院校蓝天学院。

  父亲是土方工,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吕文备的人生规划,他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父亲那辈人靠双手讨生活,我们这一代靠知识才能有发展。”吕文备说。

  2010年,还在读大四的吕文备得知,江西要开建一条高速公路。他马上意识到了商机——大量的土方需要挖掘机。东拼西凑加贷款,大学生吕文备拥有了人生第一台挖掘机,当起了老板,他聘请了一位师傅操作,自己则联系工程业务。

  为什么上挖掘机?吕文备对“大势”分析得颇为透彻:“这些年南昌发展越来越快,地铁建设、旧城改造、新城开发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需要挖掘机的地方不会少!”

  大学毕业后,吕文备选择留在南昌。“这个城市在不断发展,我还有更多的机会。”得益于父亲在行业中积累的人脉和良好口碑,吕文备很快拿到业务。而没活干的时候,吕文备就骑着电动车,四处跑工地,找施工员和工程负责人,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挖掘机。

  后来,吕文备又按揭购买了第二台挖掘机。为学会开挖掘机,吕文备每天跟着师傅去工地,一有空闲就自己操作、摸索技巧。开挖掘机是个累活,曾有一个工程,他连续一个月每天加班到凌晨1点多,早上4点起床继续干。

  随着南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吕文备的挖掘机一路从市中心开到高新开发区、红谷滩新区等开发热土。今年上半年,吕文备还清了购买挖掘机的借款,还按揭购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期房。

  工程越来越多,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吕文备很清楚,能承接到工程业务,很大程度上要靠人脉关系,外地人根本插不上手,“大型项目更是想也别想”。

  吕文备开始扩大业务领域,今年7月份,他把挖掘机交给师傅,自己来到南昌县广福镇,开始试着管理一个工程项目。现在吕文备天天泡在工地,和其他工人不同的是,他总是衣着干净整齐,平整的衬衫,特意搭配颜色相应的裤子。吕文备还在住处放了一个仰卧板,没事的时候锻炼身体。

  父亲48岁了,计划着再干几年就回广丰县老家,而吕文备从来没想过回老家。和父亲说话时,吕文备用的是广丰话,和其他人说话时,则是一口纯正南昌话。他决定等房子一拿到手,就把自己的户口迁到南昌,要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我要野蛮地生长”

  本报记者  付  文

  大学毕业3个月后,唐小涛终于感觉充实了起来。国庆节后,他跳槽到了现在这家“更高端、更上档次”的公司。虽然与原来相比,工作内容没什么太大变化,但工作节奏明显快多了。唐小涛很享受这种忙碌,“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唐小涛,个头不高,说起话来也是轻声细语。但一说到自己的理想,他脸上立即散发出别样的神采,语气也变得坚决而笃定——“我想成为一名记者”。

  小涛毕业于武汉一所著名的农业类院校,专业是水产养殖。“之所以没去养鱼,是因为我更喜欢码字儿。”唐小涛说。

  “你看,这些都是我的荣誉证书。这是老家环保局的,这是《中国青年报》的,这是学校发的……”在租住的不足10平方米的卧室里,小涛小心翼翼地翻着这些记录着他“辉煌”的证书,并逐一介绍他们的背景和来历。

  “刺儿头”、“不安分”,这可能是学校部分老师对他的评价。大三时,根据学校安排,他和同学去养殖基地“理论联系实际”。但没想到,这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天天给渔场搬饲料。于是,他写了一篇“大学生实习变苦力”的文章投给当地很有影响的都市报,引起广泛关注。“唐小涛是个猛人!”他的同学说。

  还有一次,发现学校的校车超载严重后,他写了文字、拍了照片传给实习单位的记者,同样引起轩然大波。“网上的转载也很多,好像省公安厅、教育厅、交通厅都来调查了。”

  “我非常想当记者,我也觉得自己特别适合这个岗位。”小涛说,当记者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事儿、接触到不同的人,既开阔眼界又不重复枯燥;同时,每当看见自己的采访变成铅字、对当事人起到帮助,他都觉得很满足。

  去年7月份,唐小涛进入一家中央媒体网站实习。其间,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认可。他以为自己留下问题不大,就没怎么找其他工作。但现实却不遂人愿,实习单位告诉他不能留下。于是,他赶紧去找工作,但当时已经是3月份,中意的媒体都已经结束招聘,他不得不与理想暂时说再见。

  “我的工作仍然与媒体有关系,以后有机会就去实现理想。”尽管没找到最中意的工作,但他并不以为意。“这点挫折不算啥,我要像野草一样野蛮地生长,给点阳光就灿烂!”小涛说他会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全力以赴实现理想。

  青春何处安放

  沐 沂

  “逃”来“逃”去,逃不过真实不虚的人生。做好人生选择题,不能凭意气、不可博虚名,最终还得靠理性。这理性首先来自明晰的自我定位

  前几日雾霾盘踞不散,一众好友开始在微信上思考人生:“北京有什么好?”“当初为啥选择留下?”更有人晒出国庆返乡带回的美图,调侃道:“家乡的美,北京学不会。”但也许只是牢骚,反过来讲,北京的好,家乡也比不了。

  在一线城市还是去二三线城市,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够纠结的问题。有人就把这种纠结变成了真实的人生境况,比如近年关于年轻白领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故事。尽管并未见到有什么像样的统计数据支撑,却也折射出一些青年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逃”来“逃”去,逃不过真实不虚的人生。大好青春适逢大变革时代,难免悸动或者迷茫。做好人生选择题,不能凭意气、不可博虚名,最终还得靠理性。这理性首先来自明晰的自我定位——先把自己想要什么想明白了,再来设计“登山路径”,安放有些躁动不安的青春。

  大城市优点自不待言,不仅摩天大楼多,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程度高,这里有更广阔的竞争平台、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更多元的生活方式;但享受它的好,也不得不承受它的坏:房价高、生活成本高、道路拥堵、空气污染、工作压力山大……

  同样,中小城市也是一把双刃剑:你能享受到更舒适的人居环境、更悠闲的生活节奏,却也可能看不到最新排演的一场话剧、错过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你能体会到人情味更浓的工作环境,却也可能为人情世故所伤——熟人社会,关系人情会是一张难以挣破的网。

  从现实出发,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城市,要做选择,就得有取舍、有担当。正如本期《青春光影》中的两个年轻人,他们看到城镇化浪潮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让二三线城市拥有越来越广阔的空间,他们乐于与城市一起成长,尽管会遭遇种种困难,但都是这种选择的题中之义。

  当然,如果设想一种应然状态,应该是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每个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自己中意的生活方式。如此方能形成人才自由流动、各得其所的格局。所幸,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趋势:今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城市间的距离在缩短、落差在缩小,产业布局重新调整,就业格局更加多元。一线城市迈向成熟,魅力在增强;二三线城市阳光更加充足,生长环境改善,竞争优势逐渐释放。

  然立足当下,一线和二三线城市都需要“治病”:发现比较优势、补齐各自短板,涵养人才土层。一线城市要在“宜居”上下功夫,尽管上一轮人才竞争占尽优势,但如果城市病不能遏制,人才吸纳能力必然减弱,发展优势也将被蚕食;二三线城市要在“扩容”上多用力,包括优化经济结构,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完善服务功能,解决体制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建立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氛围等。

  如此,“逃离”与“逃回”都会成为历史词汇,“安居乐业”的梦想将有更加清晰的模样。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