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逃离北上广 专家称二三线城市更幸福

2013年05月23日08:32  新京报    
  5月19日,南京,江苏省暨南京市2013年高校学生就业和实习公益交流大会上,张贴出“逃离北上广”的宣传广告。  5月19日,南京,江苏省暨南京市2013年高校学生就业和实习公益交流大会上,张贴出“逃离北上广”的宣传广告。
新京报调查显示,在307名受访应届毕业生中,有89人表示非“北上广”不去,其余218人均表示不一定要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就业。新京报制图/郭宇  新京报调查显示,在307名受访应届毕业生中,有89人表示非“北上广”不去,其余218人均表示不一定要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就业。新京报制图/郭宇

  新京报调查显示,在307名受访应届毕业生中,有89人表示非“北上广”不去,其余218人均表示不一定要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就业。新京报制图/郭宇

  新京报讯 因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对应届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北漂”、“孔雀东南飞”等词汇曾经流行一时。但梳理近年来的数据不难发现,应届生逃离“北上广”的趋势愈发明显。

  新京报日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的就业调查显示,在307份有效问卷中,尽管择业时“地域因素”仍占有较高的比例,但与此同时,也仅有近三成受访学生表示必须在“北上广”找工作,七成受访学生表示择业不以“北上广”为必选。而去年,清华[微博]大学[微博]留京人数更是达到了10年来的最低水平,仅有50%。

  “能留京沪,就决不留郑州”

  2007年,北京市社科院曾组织对北大、清华等9所北京高校的500名应届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中,北京已占到75.2%,仅有四成应届生在求职较为困难时愿意去小城镇和乡镇单位就业。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调查发现,北京在2007年和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净流入率,达到了70.8%和147%,大量外地生源流入北京就业。

  2008年,北京大学[微博]博士生冯军旗在河南某县挂职,其在博士论文中写道,与上世纪80年代“弃大城市而回故土”的就业观念不同,当地干部们倾向于要求子女“能留在北京、上海,就决不留郑州”。

  仅约三成应届生表示非北上广不去

  进入2010年,北京高校生源留京意愿有明显下降迹象。北京林业大学[微博]的校报文章显示,2009年,该校超七成学生期望能留在北京,而到了2011年和2012年,愿意留京的受访学生数量就降到了50%左右。

  据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介绍,前些年,该校统计毕业生流向时,尚会分类“京沪粤”,但近年已仅显示“留京就业”和“京外就业”。去年,学校留京人数更是达到了10年最低水平,仅有50%。

  由全国各地大学生构成主要用户群的社交网站人人网,日前做了一份《2013届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仅有22.7%的应届生愿意选择“北上广深”作为工作地点,无论是北京外地生源还是“双外生”,对北京的热衷程度均降到了历史新低。

  新京报近日调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微博]、北京工商大学[微博]等各地高校的数据也显示,仅有约三成的应届生表示“非北上广不去”。

  ■专家说法

  “二三线城市就业幸福感往往更高”

  “大学生逃离北上广已经成为了趋势。”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葛玉好称,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经越来越被学生理性认识。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北上广”自身的薪金等优势逐渐模糊。

  葛玉好表示,已经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冷静分析自己与“北上广”等大城市之间的关系和问题,“大学生应该看到,除了‘北上广’开出的超出二三线城市的可观薪金外,也应该考虑所付出的隐性成本,高房租、高物价、婚后孩子入学等问题,都需要纳入考虑范畴。另外,与父母亲人的分离,需付出一定的心理成本,这种心理成本因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就幸福感而言,在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往往比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要高。”

  葛玉好建议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不迷信“北上广”等大城市,改变“只做大海里的小鱼,不做池塘里的大鱼”的观念,建议学校和人保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做相应引导,“学校在就业统计上不应该仅仅盯着一线城市,也应该追踪二三线城市学生的家庭工作生活和幸福感。”

  “有时候,西部乡村支教老师的幸福感未必比北上广的CEO差。”葛玉好说。

  【个案】

  白领回乡 只为尽孝

  北京户籍,月入近万元,在北京一家知名公司工作,被家乡父老及同龄伙伴树为榜样……今年4月,30岁的王延辉做出了一个在发小张勺亮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他辞去工作,离开了北京。

  2010年,来自河南襄城农村的中国传媒大学[微博]研究生王延辉,毕业后与北京一家国企所属的知名文化公司签约。依人才引进政策,他拿到了北京户籍。张勺亮称,3年前,王延辉的求职经历在家乡父老及同龄人中很轰动。

  3年来,王延辉在同事间崭露头角,经常被领导委以重任。但在北京经营一家公司的发小古金矿称,与王延辉聚会时,他很少提到自己的工作和成绩,经常念叨家乡,每每聊起年迈的父母,他都很难受。

  王延辉称,几年来,父母身体越发不好。父亲心脏不好,母亲经常患病。王延辉也明白,在北京几年内实现买房、结婚和生子,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是不可能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能为了追求事业而自私地离开父母,我要尽孝。”

  离开北京后,凭着出众的能力,王延辉开始在郑州一家知名企业担任要职。最重要的是,他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现在我有了女朋友,明年就结婚。以前在北京一年才能回家一次,现在每周都可以回家看父母。”

  “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可有的事,只能致青春。”从北京返回河南,王延辉更改了自己的QQ签名。

  宿舍四人 留京一人

  刘萍(化名)是河南人,2009年从北京一所211高校金融专业毕业。毕业前夕一直在准备考研[微博],结果失利。家人托关系,让刘萍进了一家大金融企业在郑州的办事机构。

  半年后,刘萍再次北上,在一家中小型私企谋得了一份工作。2010年春天,刘萍二次准备考研。2011年,她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

  转眼又到了毕业季,刘萍的目标是,一定要留在北京。从去年下半年起,她开始投简历,陆续参加了四五家企业的面试,但最终拿到offer的只有一家,“我28岁了,又是女生,用人单位都不太想要。”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的性别及年龄歧视让刘萍很无奈。

  在家人的劝说下,刘萍报考了公务员[微博],笔试通过,但最终未被录取。近日,刘萍被一家事业单位录取,“最主要的是,这家单位还能给解决户口。”

  而与刘萍同一宿舍的其余3人,则均未选择留在北京。刘萍说,她们中一人工作还未明朗,另外两人均回老家,此前她们均在北京参加过面试。其中一名重庆女孩已经拿到了一家大企业的offer,但由于岗位不理想,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回家,进入当地一家待遇还不错的银行。另一名福建女孩,被家乡一家国企录用。

  “不是说她们没有考虑过留在北京,但是在家乡找到的工作确实比在北京的更为适合。”刘萍说,对于毕业生来说,找工作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被选择”的过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申志民 卢漫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