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与徐志摩师生缘
http://www.sina.com.cn 2000/12/27 10:59 今晚报
作者:蒋连根
著名诗人卞之琳几日前悄悄地走了,去追寻一颗早逝的流星。卞之琳是“新月”诗人徐志摩亲自授课的最后一位学生。
1930年秋天,徐志摩得到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的帮助,离开上海到了北京,任教于北大。当时20岁的卞之琳是英文系学生,正开始诗歌创作。早在他念初中的时候,曾从上海新月书店邮购到一册《志摩的诗》,就觉得跟《女神》、《死水》一般,吟后有一大振奋。晚年,卞老回忆起徐志摩给他们上课的情景,仍然津津乐道:“徐志摩是才气横溢的一路诗人。他给我们在课堂上讲英国浪漫派诗,特别是讲雪莱,眼睛朝着窗外,或者对着天花板,实在是自己在作诗,天马行空,天花乱坠……”
1931年4月,卞之琳和同学初编《北大学生周刊》,向老师征稿。徐志摩作了小诗一首《我羡慕》刊登在第一卷第10期上,几日后,卞之琳看到新出的《诗刊》(徐志摩主编)第二期中有老师的《两个月亮》、《山中》、《车上》等新诗,越读越喜欢,便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老师谈起新诗创作的灵感,说:“我自小眼睛近视,有一天在上海配了一副近视眼镜,到晚上抬头一看,发现满天星斗,那么美丽耀眼,感到无比激动,心中突然涌起了要写诗的冲动,这是我的第一次灵感……”此后,徐志摩参加过几回卞之琳和同学的创作活动。
11月19日,徐志摩罹难,消息传到北大时,卞之琳和同学正在吟诵徐志摩的《云游》诗,背诵着“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他噙着泪花对同学说:“徐先生云游去了,他留下的新诗,让我们回味无穷。”
建国后,卞之琳重回北大任教,向学生讲授徐志摩当年讲过和没有讲完的英国文学和拜伦、雪莱的浪漫诗。70年代,他主编《诗刊》等刊物。1979年8月里的一连数天,他重读徐志摩的诗集,竟然觉得韵味未尽,不由追昔抚今,信笔抒怀,写下洋洋万言的一篇《徐志摩诗重读志感》,发表在当年第9期的《诗刊》上,同期还刊登了他选注的6首徐志摩白话诗。他在文章中称赞徐志摩,“他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我感到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就是这三条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实际上还是可贵的东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震撼了复苏着的文坛,引燃起新的“徐志摩热”。
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志摩选集》,卞之琳执笔写了序言,再次称颂“徐志摩以他的创作,为白话新体诗在一般读者里站住脚跟,作出了一份不小的贡献”,“对于新文学的成长、巩固和发展有所推动,有所建树”。
也许是“爱屋及乌”,卞老对徐志摩的故乡也有一份深深的情意。1986年,海宁一位中学教师编注《徐志摩诗全编》,给他写信求教,他回信给予热情鼓励,还帮着寻找书目、核对译诗。1996年,海宁成立徐志摩研究会,卞老应聘为顾问。这年秋天,徐新民、顾永棣等人为拍摄徐志摩的专题电视片,专程赴京拜访卞老。此时他已80多岁了,听说是老师故乡来的客人,执意要亲自端茶接待。他回忆往事后感慨地说:“风雨故人,又重生于盛世,好!好!”几年以后,他获知徐志摩故居修复开放,立即亲拟贺电,对家人说:“我年老体衰走不动了,你们得去替我看看老师的故居啊!”
今年2月间,一部描写徐志摩生平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在台湾和大陆播映,他从头至尾看了,对剧组人员说:“我跟徐志摩学习过,和林徽因也是很好的朋友,只是没有见过张幼仪。我觉得电视剧和他们又像又不像……应该说电视剧是成功的。遗憾的是,电视剧里没有提到徐志摩的文学成就。”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