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海岸
http://www.sina.com.cn 2000/12/04 12:12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西海
这是上海美术双年展中泰国艺术家差猜-裴皮亚一件油画作品的名称。一个看来是父亲的对似懂非懂的女儿说:这个不好……哦,泰国人画的……
我却以为这个很好,透过画可以看到画家的内心,纯粹的内心世界。就象梦境一样,每幅画都有一个自我的大脑袋,前景有他人,花,不知道为什么画家每幅画都要画上花,远处有山或者水,画面的调子给我忽明忽灭的感觉,象极了梦。
给古希腊雕塑《奴隶》、《被缚的奴隶》、《掷铁饼者》穿上中山装,成了新的雕塑作品《衣纹研究》,有创意没灵气,我不喜欢。
站在版画《1999-2-1》前面的时候又碰到那一对父女。“爸爸,这是什么?”“这是……一个人在游泳吧。”游泳?真是一个超现实的恶梦!刘小东的油画似乎在摹写景物,我看不到作者的内心。
日本舟越桂的雕塑,是纤细的调子,也不喜欢。
我喜欢《城市农民》这一组雕塑,人物的情态生动,展示出“人们面对陌生世界时的尴尬状态”。
展望的雕塑《补天》,是仿吉林陨石做的一块不锈钢石,计划将来随太空船发射到太空。连同他的装置作品《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都显得做作而乖张。
在二楼拐角看到一个女老师俯身对两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说:“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发挥想象”。“发挥想象”四个字说得特别郑重,两个男孩欢快地应一声跑进展厅去。
也许因为同是女性,所以我觉得陈妍音的装置《一念之间的差异》比较好理解,象似病闲的长桌子上摆满了玫瑰花,也许当初它们是鲜花,但现在已近枯萎,花上插满了输液管,繁密的输液瓶吊在两边,上面写着:爱的输入,幻觉剂,安全感输入,安慰剂,美好时光的记忆,阻碍伤害进入,希望,自我认识,面对幸福,止痛片,同情的实践,无限的支持,甘露,安乐剂,排除误会……
海波的摄影作品都是两两对照的,一张是现在,一张是二三十年前的过去,人物一样,地点一样,我在那幅《小桥》前坐着。不断地有人拥到我的前面来看作品,其中一个学生走过去的时候对他的同伴说:“看看时间对人做了什么?”
我在看人对时间做了些什么。
旧的那一张,背景全是树,看不到建筑。小桥下流水清澈,也许桥上那个男孩正考虑要不要下去游泳。
新的那张,少了前景中坐在桥头提袜子的中年妇女和桥上做姿式的戴墨镜女青年,男孩长成大人。背景的树少了露出后面的建筑来,河上漂着看上去很厚的漂浮物,还有一只塑料袋。看看桥洞,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跳下去游泳了。
坐在任传文的油画前长时间地看。不知道是什么吸引我。《生》,《春风吹来》,《诗人-惜春》。后来去看介绍,才有一点明白。“《生》通过对平静、安详、唯美风景的表现,暗示着人物内心的孤寂、矛盾和难以留住光阴的无奈。”呜呼!我什么也说不出!
心有所感的时候就想去看书,让混沌的感觉清晰一些。所以从美术馆出来就跑到书城去。
没想到周末这么多人,站在那里看书的时候总被人碰来碰去。匆匆翻了几本书,一本也没买,太贵。一本介绍青花瓷的,因为昨天有人提起瓷器,再重温一遍触摸(用眼睛)瓷器的感觉。一本介绍宋元中国画的,想看看元朝倪瓒的画,老师说过“其画一尘不染,相当干净”,我想我会喜欢,果然。一本关于上海旧明信片的,看看“时间对上海做了些什么”。
出书城天已经黑了,懒得去挤车,就沿福州路一直走到外滩。在幽暗的街上走的时候合适想点心事。
正想着呢,一个带小孩的妇女拉住我说了好几句话,我听明白她外地人没钱回家了,只差七块钱。我兜里正好还有七块钱,我说:“不行啊,我只有两三块钱了,给了你我就没法回家了。”“给两块钱也行啊,给小孩买碗面吃。”看到小孩,我鼻子一酸,掏出两块钱给她立刻头也不回地走了。
“两块钱也行,给小孩买碗面吃。”……
有一天我会不会也象她一样困顿?
走出福州路,过街地道里一个萨克斯手正在收拾起他的乐器,在三两个人的驻足观看中掠掠他的长发,慢慢地走出地道。
出地道口就是外滩,回头看看刚才来的地方,路边灯火辉煌的建筑正是“沙的银行”浦东发展银行。
黄浦江的对面,东方明珠塔的后面,一列形状不一的白色的云在夜空中缓缓飘过。
一个大男孩从我面前经过。他跺着脚自言自语:啊?那个阿姨骗我!白花了五块钱送出去两朵花。气死我了!那个人为什么那么难看!
上海:原来是一个小渔村,人们出海打渔的时候总是喊“上海了!上海了!”,因此得名。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