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们的采访对当地人产生影响吗?
李爱德、马普安:是的,往往我们离开了,年轻一辈还缠着老人继续讲当年的故事。这也许也激发了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他们的长辈,了解那一段光辉历史。
记者:这一路行访总的感受是什么?
李爱德,马普安:到处都有历史,到处都有故事。最遗憾的就是时间的紧迫,我们往往不能在一处停留太久,听人们讲完红军的故事。这是一场时间和兴趣的争斗。
回首话壮举,一顾征途感慨纷
记者:你们是好搭档吗?
马普安:当然,爱德有惊人的语言天赋,他会法语和俄语,中文是自学成才,现在会一千汉字,都能看报纸了。我的中文可比他差远了,但我特别擅长交流,结识朋友,到哪儿总能最先和人们混熟。
记者:路上的困难是否超出你们的预期?
马普安、李爱德:并没有想象那般困难。只要真正考虑到,做起来都不难;最大的麻烦来自意料之外。我们为雪山做了充分准备,结果天气晴朗,无雨无雪。而江西西北部却走得非常艰难,很难找到路,总比地图上看起来远,而且整个地区都极度贫困。当你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就会感到一种绝望。
记者:如果别人觉得你们在作秀,你怎么回答?
李爱德、马普安:如果他们真这样认为,我也没话说。换言之,如果我乍听这个新闻,第一反应说不定也一样。但这确实是一次认真严肃的尝试,我们下了很大工夫,我们确实渴望了解历史,并激励他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字,也获得不少中国历史上有价值的发现。我们拥有许多快乐的瞬间。
记者: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发自真心的喜悦?
马普安:7月,我因胃炎去北京看病。四周后,站在夹金山上,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比爱德还强壮;一开始我觉得回去是一种义务,但就是那一天,我相信自己能真正完成这次跋涉。
李爱德:我嘛,总会为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欢呼。譬如走了好久的山路,终于看到一个村庄,在村庄里发现一间商店,而商店里有卖饼干和面包等等。
记者:你们最感意外的事是什么?
马普安、李爱德:重走长征路竟然会成为国际新闻,引起媒体高度重视,连BBC都采访了我们。消息见报后,数千人向我们发信,鼓励支持我们,真让人感动。
记者:这次长征对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李爱德:啊,我们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前后花费了大约200万人民币。
著书办影展,一番忙碌情谊深
记者:结束了新长征后,这一年里你们做了什么?
李爱德、马普安:我们一直为此忙碌。出版了一本相册,分有英文、简体和繁体版。我们还有150小时的录像记录。去年在北京举办了一次相片展,非赢利的。
记者:为什么不收门票呢?
马普安:(笑)如果我是张艺谋,相信能有不错的门票收入;但作为马普安可能就不行了。何况我们采访的对象很多连照相机都没有见过,每次拍照,我们都会记下时间、地点、主人公的名字、年龄和家庭的生活状况,每张照片后面都有一个人生。我们履行承诺,把相片全部寄回去,装了三百多个信封。
李爱德:现在新书已写完,分16章,共约13.5万字,有繁、简体版。今年10月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记者:这本书的特点是什么?
李爱德、马普安:这本书我们将突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部分只做简单介绍。我们努力尝试避免偏见和定式思维,讲述最真实的故事。比如非典和伊拉克战争,非典时我们总担心被隔离,因为一整天大太阳底下走过来,一量体温,总会超标。我们还赶上第一次24小时连续播报伊战,你想想,全家人一起盯着电视看,忽然瞅见窗外走过俩老外,背着巨型大包。一想:天啊,他们还跑到中国来了。于是又被问个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