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詹姆斯花园是一片围成长方形的连栋式的住宅区,按英国的分法,大概可以算是“semi-house”吧。与我曾经租住过的房子真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英国所有其他的这类房子都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什么特别。但我倒宁愿觉得它与我那房子是真的一样的,好以此拉近我与老舍先生这位大文豪之间的距离好。像我们同为留英人士,自然有相同的生活经历一样.其实,早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老舍先生有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因为他的作品多是反映劳苦大众,普通百姓的生活,再加上他的语言风趣朴实,地域性强,为人很是谦虚。他一辈子 都只称自己是“写家”,而不是“作家” 。记得曾经在老舍先生的一篇谈创作经验的文章里看到过这样一段有趣的话“我也读诗,而且学着做诗,甚至于做赋……可惜我那些诗都丢了,要是还存着的话,我一定把它们印出来!看谁不顺眼,或者谁看我不顺眼,就送谁一本,好把他气死。”由此可见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多么的平实,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幽默自谦的人。可是不知怎么地他越是这样平易近人,我倒反而越发觉得他好像离我好遥远似的。毕竟像他这样的一代文学领袖依然能一生保持这么好的姿态,真实,谦虚,谨慎,和一心为人民创作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我对于老舍先生的感情很有些复杂,真的是又敬又畏。以至于许久以来我都不太敢去拜读他的作品。我真是怕读不懂.那倒不是指文字表面上理解不了。我只是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的东西,那是一定建立在充分理解他的人生理念的基础上的. 。所以要想读懂老舍先生的作品,我决定还是要先把老舍先生对待人和文学的态度学习好才行.当然了,反过来说,不读他的作品,也是无法学习到他各方面的优秀之处的。
我本想尝试和现在这栋房子的主人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在他家的门口拍一张照片留念,或者只拍英国文物遗产委员会授予的那块牌子也行啊.但后来又想了想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不想去打搅现在的这家人,如果每个中国人,每个老舍先生的崇拜者都去拍张照片,那还了得?我希望他们觉得中国人为他们家增添了许多光彩,而没有为他们带去不必要的麻烦.
那块牌子是2003年11月25日被镶上的,蓝底白字,上面用汉字,汉语拼音和英文分别写着: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1925-1928生活于此. 蓝牌上的中文 “老舍”二字是由其夫人胡老太太在世时亲笔题写的.当年老舍就是和他在亚非学院结识的朋友---英国学者Clement Egerton一起合租了这栋房子的三楼. 老舍先生后来在<<我的几个房东>>里回忆道:假若我出房钱,他就供给我饭食.我点了头,他便找了房.”于是他就这样和Egerton夫妇在一起住了三年的时间. 相处到很融洽,老舍先生教他中文,他便也教老舍先生英语.后来,在老舍先生的帮助下,Egerton终于把中国明代的长篇古典小说<<金瓶梅>>(The Golden Lotus)翻译成了英文.
虽然老舍先生在英国一共生活了五年的时间, 按说该是对这里非常有感情了.但实际上他好像并不十分喜欢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在小说<<二马>>中就有许多对英国和英国人的描述,例如这段对伦敦人的描写就很是讽刺:“两旁便道上的人,男女老少全像丢了点东西似的,扯着脖子往前跑.往下看,只看见一把儿一把儿的腿,往上看,只见一片脑袋一点一点的动;正像 ‘东海’的波浪把两岸的砂石冲得一动一动的.”再例如在他的散文<<英国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据我看,一个人即使承认英国人有许多好处,大概也不会因为这个而乐意和他们交朋友.”老舍先生讨厌英国人的傲慢虚伪和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规矩,也讨厌这个国家的自大和狭隘的爱国主义,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偏见. 但是他却同情那些在如此的国家中艰难挣扎的贫穷的弱势群体.他在<<我的几个房东>>中深刻地批判道:“在他们的身上使我感到工商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崩溃与罪恶.他们都有知识,有能力,可是被那个社会制度捆住了手,使他们抓不到面包.”在那个年代,从中国到英国,从这两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矛盾中,老舍先生对英国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既看到了它的腐朽与落败,也抓住了他的优点和长处,同时用这些英国社会的真实现象和问题去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他在<<英国人>>的最后还写道:“这些,可只是个简单的,大概的,一点由观察得来的印象.一般地说,也许大致不错;应用到某一种或某一个英国人身上,必定有许多欠妥的地方.概括的论断总是免不了危险的.”看来老舍先生是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公正与谦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