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祥
在7月18日广西招录公务员(选调生)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面试题:“假如你的直接领导是一位工作计划性不强的同志,经常布置任务会朝令夕改。今天他让你马上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明天又让你放下任务去做另外一件事。面对这样的直接领导,你该怎么办?”直观地看,这是一道很普通的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对加强领导干部计划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了思考。
思考一:是否要进一步重视对领导干部计划组织能力的考察和评估?从字面理解,领导具备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领导力(Leadership),即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利用人力资源和客观条件办事的能力,“领导力强”的标准就是以“低成本”取得“高效益”。要实现这个标准,前提是正确决策、科学统筹和周密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计划性不强、经常朝令夕改”的人,怎么可能具备很强的领导力?又如何能胜任领导工作?现实工作中,我们又把多少这样的人选拔到领导干部队伍中来?在他们的“计划性”始终得不到提高时,又有什么样的“调出”措施?
思考二:怎样强化领导干部的计划组织能力?领导干部的“计划组织能力”体现于实践,要提高这种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办法也是实践,而最能感知和评价领导计划组织能力的,是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可惜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大多数执行者因慑于领导的“权威”或为维护领导的“颜面”,宁愿使自己吃亏和单位受损,也不愿意帮助领导提高这种能力。从这方面说,强化领导干部的计划组织能力,绝不是多喊几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口号,多开几堂培训课就能解决得了的,关键还是要做好“群众路线”这篇大文章。
思考三:如何及时修正新任公务员的“盲从意识”?笔者在笔试现场粗略统计,对有关该题涉及的认识问题上,本场24名考生中,18人给出“这样的领导有其过人之处、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领导的工作方式方法要主动适应”之类的“灰色答案”,而对领导“经常朝令夕改”,竟无一人指出它是个缺点或问题;在工作原则上,20名考生给出“边开展工作边与领导进行沟通”这样的“折中答案”,而明确谈到“向领导提出改进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建议的仅1人。考生们都知道,这个问题是要考察他们的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技巧、程序意识等多种特质,因此,他们在回答过程中,普遍比较犹豫和谨慎。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他们的答案中知悉,“盲目服从”和“领导至上”的意识已牢牢地植入他们的脑海,为了搏得考官们的好感,他们甚至有意无意地将考官“领导化”,因此纷纷给出“适应领导”这种令人失望的答案。让人担心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将进入公务员队伍,不久的将来,其中的一些还会走上领导岗位。所以,及时纠正新任公务员的盲从意识和唯上主义,强化他们的大局观念、原则精神和效率意识,成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必须重视的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领导干部“不折腾”;今年3月 2日,中组部李源潮部长在为第一期县委书记任职培训班作专题报告时,要求新任县委书记“不搞不切实际、违背科学的瞎折腾”。我认为,这种告诫和要求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领导干部提高计划组织能力,那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领导干部不仅随时面临撞墙或摔跤的危险,甚至可能带歪拉倒一批人。因此,我们希望这道公务员面试试题反映的问题仅仅一种假设,而非一种现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