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多省联考在一片预测声中粉墨登场,在2010年4月25日的13省联考之后,我就预测在2010的下半年应该还会有一个大规模的联考,果然不出所料,目前为止九省已经加入了进来。众所周知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准确迅速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重点考察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理解把握语句各类表达方式的能力,以及阅读分析文字材料的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在多省联考中有两种题型,这一点是和国考保持一致的,分别是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其中选词10题、片段20题。对于这两种题型的备考为大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种题型:选词填空
这种题型侧重考察考生正确判断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理解语句内涵、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对于这类问题有以下几点需要考生注意:
1、要能正确理解并使用词语
2、要能正确理解,辨析近义词
3、要能正确运用成语
4、要能正确运用虚词
第二种题型:片段阅读
这种题型具体细化又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考查形式:概括主旨题、态度观点题、文意推断题、细节判断题、词语涵义题。这一类题型在整个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由于阅读量大致使难度加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阅读量的题目并且保证有较高的正确率,就要求各位考生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各位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的通过一些特定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接下来我将就历年出现的经典言语真题为各位考生展开具体的解析: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 )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驱除 溶解
【答案】B
解析:“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而“窜改”仅指改动,删改。根据上下文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可知,应该选择“篡改”。“ 祛除” 与“驱除”: 一般说来,“驱除”之后跟的都是人或动物,还有比较抽象的事物,比如“驱除恐惧”,而“祛除”的“祛”是“神示旁”,带“神示旁”的汉字一般都和“神灵、祭祀、巫术”之类的有关。“祛除”一词现在的使用范围非常窄,一般都是“祛除”和疾病有关的东西。因此在这个空中我们选择“祛除”。“溶解”通常指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而“融解”有融化、消除的意思,这里用“融解”更合适。
①为了把幼儿园办成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乐园,她把全部心血都( )在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了。
②一般而言,年轻人对流行歌曲会有更多的兴趣,而老年人在这方面就要( )多了。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 )显得太单薄了!
A。灌注 淡薄 未免 B。注入 淡泊 不免
C。倾注 淡漠 难免 D。贯注 淡薄 以免
【答案】A
解析:“灌注”含有浇灌,流入之意,用在第一个空中可以表示她把心血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而 “贯注”只指“精神、精力”集中,这里“灌注”是一种比喻用法,有“注入”之意;淡薄:(感情、兴趣等)不浓厚;淡泊:不追求名利。“兴趣”与“淡薄”搭配,淡漠常与感情、记忆类词语搭配,因此,排除B和C。第三句话中“未免”有“实在是”的意思,“难免”表示“避免不了”之意,根据后面语句“显得太单薄了”当选“未免”最适合。因此,A是正确答案。
追求与放弃都是正常的生活态度,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放弃。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这不是一种_____,而是一种_____。依次填入_____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淡漠 豁达 B。无为 境界 C。无奈 智慧 D。退却 自信
【答案】C
解析:分析第一个空白处,放弃往往含有不甘、无奈之意,所以第一个空选“无奈”最恰当,更符合“不是…而是…”的转折。
如果两个朋友已相识多年,他们之间的感情必然非常_____:有时亲密无间,有时形同陌路。潮起潮落,甘甜苦涩。我们如何平静地对待这些起起落落,直接影响到友谊的_____。依次填入_____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深厚 发展 B。复杂 进展 C。细腻 保持 D。多样 延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亲密无间”和“形同陌路”的鲜明对比,可推断出第一个空白处为“复杂”。本题答案为B
画者练就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乐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眼前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须的全部思维过程。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画家构思的过程 B。艺术创作过程的快乐
C。好画诞生的过程 D。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形象
【答案】A
解析:题干是就绘画抒发的感想,B、D项错误;根据最后一句可知,画者还没有“将它形之于纸”,因此只是画者构思的过程,而作品并没有完成,故选A。
一些人有这样一种思想误区,即只讲“实现自身价值”,不讲“提高自身价值”。人当然天生就有价值,这价值应当重视,但还有待提高。提高不能靠自我包装与炒作,必须要真正提高质量。具体表现无非就是德与才,这两方面的提高,只有通过克己修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克己修身,如何能成为“大器”?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经艰苦磨练,如何能“增益其所不能”?这段文字意在( )。
A. 澄清对待自身价值的思想误区 B. 强调德才兼备是人才质量的核心
C. 批评某些人一味自我包装炒作的行为 D. 阐明克己修身对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第一、二句话说明,人应当重视提升自身价值。第三句话论述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即克己修身。最后进一步强调克己修身的重要意义。本题答案为D。
孩子大多是被学校忽视的艺术家,但这并不否定命题绘画的重要性。实际上,命题绘画与自由发挥是相辅相成的。前者训练的是孩子们的逻辑性和观察力,而后者培养的是他们的敏感性和平衡感。法国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曾说过:“孩子既是艺术家,又不是艺术家。因为此时的他们被自己的天赋所支配,而并非他们在支配天赋。”安德烈·马尔罗在此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
A. 单凭天赋是不能成为艺术家的 B. 孩子的天赋可能大多被忽视了
C. 孩子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天赋 D. 学会支配天赋才能成为艺术家
【答案】D
解析:安德烈马尔罗认为“孩子既是艺术家,又不是艺术家”,说孩子是艺术家是因为孩子具有天赋,说不是艺术家是因为孩子没有学会支配天赋,学会支配天赋是成为艺术家的必要条件,故选D。
一块木料,能不能用,怎么使用,舍弃什么,不是用嘴说,也不是用眼看,更不是凭“老经验”去推断下结论——权威只有一个,就是用尺子量一量,用墨线校一校。这就是“匠人规则”。匠人们之所以令人肃然起敬,源于他们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始终遵循“尺子最有发言权”这一准则。这段文字中的“匠人规则”启示我们( )。
A。规则是有棱有角,非常清楚的,丁就是丁,卯就是卯
B。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根本
C。规则可惩罚违反它的人,又可保护和赏赐遵守它的人
D。规则作为尺度和准绳,为人们做事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
【答案】B
解析:注意提问方式为“启示”,据此确定答案为B。A,D项是对文本的直接理解,C项超出了文本的本意。
华图网校研究员:赵亚男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