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近日探访多地机关食堂,这些食堂的菜价不是一般的便宜。
河北省委食堂的西红柿炒蛋5元、红烧丸子5元、土豆炖肉5元,近10个菜色基本以家常菜为主,最高价未超过5元。昆明市级机关食堂一荤两素6元,两荤两素8元,三荤两素10元,米饭不够可免费加一次,咸菜和汤更是免费用。
食堂,常见于学校、公司、工厂和军营,单从字面来看,指的是许多人一起吃饭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容易产生故事,许多人一起吃饭的地方更会造就历史。50年代曾掀起大办“人民公社食堂”运动,社员可以“放开肚皮吃”,食品“特供”制度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昙花一现的“大办公社食堂”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社论《办好公共食堂》。社论提出,办好公共食堂已经成为当前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成为巩固人民公社的一个基本关键。
“那种把公共食堂看成是生活小事,从而忽视对食堂工作的领导,甚至认为不值得在食堂工作上花费领导的精力和时间的观点是错误的。”人民日报旗帜鲜明,观点明确。社论发表后,农村公共食堂勃兴,到1958年底,全国共办农村公共食堂340多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
农村公共食堂是否解决了农民吃饱饭的问题呢?至少从当时的报纸和电台的报道来看,是的。河南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第一大队第一生产队兴办食堂的经验被广为传播:公社是桥梁,食堂是天堂,一日三餐有荤素,社员个个喜洋洋。
仅河北省徐水县就办起了1693个公共食堂,占全县总人口70.5%的22.56万人都到食堂免费就餐,放开肚皮任吃。有些公社食堂还设立“流水席”,全天候让社员和过往行人免费随时吃饭。
但好景不长,在所有关于“大办食堂好”的宣传画中出现的女炊事员其实并不能代表农民的饭勺子,真正握着饭勺子的是没有出现在宣传画上的公社干部;在宣传画上那些笑容可亲、菜热饭香的背后,充满着农民的不满。
1959年开始,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农业遭灾歉收,粮食形势日趋紧张。为了能填饱肚子,社员动开了脑子。据报道,河南省鲁山县张官营公社创造了一斤玉米蒸五斤馍的经验,辽宁黑山县大虎山卫星人民公社三台子副业生产队创造了“苞米食用增量法”,广西柳州地区大力推广的“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等。
为巩固公共食堂,1960年,中共中央发过一系列文件,认为公共食堂是“必须固守的社会主义阵地”,“农村中阶级斗争尖锐所在”,要求各级党委把安排生活和办好食堂“提高到阶级斗争的地位上来”。1960年11月3日“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规定:“公共食堂的制度必须坚持”,“‘政治到食堂,干部上伙房’,是办好食堂的关键”。
但诸如“瓜菜代、二稀一干”等方法,仍不能让社员吃饱饭。1959年5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人民公社停止兴办公共食堂的决定》后,人民公社兴办食堂,社员吃饭不要钱的做法才退出历史舞台。
“天字一号”食堂的前世今生
明慧公司养猪场位于河北省三河市郊,每年出栏商品猪5万头左右,其中的80%以上都供给了北京大红门公司。
运往大红门公司的猪并不流向普通市民的餐桌。它们从出栏起就要接受多道检验检疫,装车后须由当地警方贴上封条随车押送,司机“开车要稳,猪腿上连个磕碰都不能有”。
大红门公司是“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的简称,隶属北京市二商集团。所谓的“特供”,即“特需供应”,意为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副食品供应方面给予照顾”。
肇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特供”制度,却勃兴于1959年至1961年,即食品紧缺的三年困难时期,它的支脉繁杂而又显得神秘。
特供任务最早由公安系统承担。1950年底,公安部成立八局五处,即食品保卫处,下设四科一室,负责食品采购、生产、供应等工作。1956年,这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被移交给北京。以北京市第三商业局特供站与北京饭店供应科为基础组建北京市食品供应处,后划归第二商业局。
第二商业局特供的对象包括三类:一是全国的重要会议、活动供应;二是外国元首、使馆人员等涉外副食品供应;三是中央首长、特殊工种、高级脑力劳动者等特需人员。
第二商业局,就是北京市二商集团的前身。
“在老一辈人眼中,养猪有时候也关乎政治。”时至今日,为完成一次大会的特供使命,二商集团仍会千方百计满足驻地要求:
铁道大厦驻地做招牌菜需要160公斤厚五花肉,员工们提前从三河调来35头特级生猪,静养24小时后屠宰,所供价格大大低于成本价;
某驻地要求提供一寸段的小排骨10公斤,大红门公司动用电锯加工,七名加工人员一个一个地锯,一片一片地切,一块一块地修整,从早晨7点工作到次日凌晨1点;
为保证2009年一次会议特供任务的原材料质量,二商集团下属负责清真食品特供的月盛斋公司,派专人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大草原的基地驻守,全程监控;使用两台放大镜对所供商品逐片检查,确保羊毛、牛毛等异物不混入特供产品;
负责酱菜特供的天源酱菜是手工作业,酱苤蓝要切成4毫米的薄片,再手工戳花,所用酱油也是特别加工的,绝无防腐剂……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特供体系已经存在50多年,其中的关键一环,是位于东华门大街34号的北京食品供应处,即“34号供应处”。
2012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的一篇题为《“34号特供处”和改善中美关系的神秘晚宴》的文章,记载了这个神秘的部门为70年代“中美关系破冰”所做的贡献。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对此高度重视,亲自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一再强调准备工作要做好做细,确保一切活动都万无一失。当时,负责食品采购工作的张涛参加了那次筹备会议。
张涛所在的工作单位就是“34号供应处”。为了充分准备宴会所需要的各种食品原料,张涛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当得知美国人喜欢吃海鲜时,有关方面便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备用。辽宁省长海县獐子岛人民公社的潜水队接到任务后,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进行采捕,从中挑选出精品运到北京。
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有一道“芙蓉竹荪汤”,其原料竹荪产自四川长宁。县领导接到上级通知,需紧急调集2斤长宁竹荪,还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千万耽误不得。
欢迎宴会上的一道菜需要新鲜的蚕豆,但在天寒地冻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鲜蚕豆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时间紧迫,又正值春节放假,浙江省平阳县供应组大部分同志被临时召回来,最后在平阳县钱仓镇一带找到了长势良好的蚕豆地。
美国方面还提出要为尼克松夫人准备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那时只知道上海生产的汽水是兑着水喝的,能直接饮用的果汁却还没有听说过。后来采用了人工压榨的“土办法”为客人加工出了果汁。
除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访华以及类似国宴这样的重大国事活动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34号供应处”还为中国最著名的监狱——秦城监狱提供食品供应。
这里的犯人伙食标准比照部长级待遇,由狱方到“34号供应处”采购:早餐提供牛奶,午餐和晚餐都是两菜一汤,饭后每个犯人可得一个刚从冷库运来的苹果。配发固体饮料,每盒12块,每块可沏一杯柠檬茶;方糖则分咖啡色的和白色的两种。以上供应日日如此,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是一样。
机关食堂吃顿饭有多便宜
“如今饭店里的东西,还能叫吃的吗?”在农业部工作的刘萍和在发改委工作的爱人吃了多年食堂。十几年前,一家三口还偶尔在外面吃一顿,现在却几乎从来不敢试,因为“一吃准闹肚子”。
农业部的食堂是一个巨大的灰色苏式建筑,四四方方,餐厅里面的层高在十米以上,操作间临街的一面都挂了窗帘,防备好奇的路人趴窗偷看。
和其他部委食堂一样,农业部食堂也以自助餐为主,品种并不算多,也不算太好吃,凉菜七八个,热菜几十个,但毕竟干净卫生,而且这些如果是在外面吃,最最起码也要20元。
这里的瓜果和土特产由千里之外的吐鲁番市土乐繁邦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这家合作社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国内最大的专营设施有机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去年10月底,吐鲁番地区农业局和农业部机关服务局签约,双方约定在吐鲁番设立特供区,规划1000个大棚作为特供生产基地。
同样想和农业部做生意的还有猪肉供应商。一家农产品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海南黑山猪”,这种猪由山区农民小规模散养,在野外采食各种野菜和植物根茎,辅以地瓜、萝卜、菜叶等粮食饲料,无任何添加剂,比普通猪出栏晚3个月以上。
“海南黑山猪”成本高昂,在超市零售前臀尖一斤要20多元,排骨则要卖60多元。但该公司副总经理吴桂文认为,“贵一定有贵的道理。一旦吃过这个猪的肉,你就再也不吃普通的猪肉了”。
在吴桂文看来,与普通市民相比,部委食堂的领导显然更“识货”。“铁道部前些日子一次就要了两吨肉,2万多元,他们一个菜就要400多斤肉。”
铁道部的食堂平时就有2750人就餐。铁道部机关服务局2009年拍摄的《铁道部食堂》专题片中介绍,铁道部食堂每年可上缴利润110万元,每周可以循环制作300多个菜品,还拥有自己的食品检验室、豆制品加工间和酸奶制作车间。
2001年斥资1000多万元对食堂进行改造,将原来的一个就餐大厅改成6个独立的区域,包括内部供应的部长餐厅、司局长餐厅、二楼公务员[微博]自助餐厅、一楼公务员自助餐厅和普通餐厅,还有专门负责服务接待的四季餐厅。还专门为司局长餐厅增加了“每日晚餐个性化服务项目”,用专题片中的说法来讲,是“晚餐延长到20点,单身领导喜欢什么就做什么,随到随炒”。
体制内的“食堂”也正在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
2009年广电总局新食堂落成,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的广电总局302食堂,改为广电总局离退休员工及其家属的专用食堂,就餐人数不足以支持一个占地千余平方米食堂的客流量。北京出台便利老人居家养老的“九养”政策后,该食堂与北京月坛街道办合作,成为第一个向居民开放的中央机关食堂。
“这里的饭菜口味清淡适合老年人,便宜还能用养老助残券,要是去旁边的小餐馆吃,价钱要贵上三四倍呢!”地三鲜、咖喱小丸子、香干快菜,还有孜然肉丁、梅菜扣肉、圆葱爆羊肉……加上一份米饭或馒头的主食,菜价都只在十几元左右。
在坚持原有膳食质量的前提下,失去补贴的302食堂前景并不容乐观。“一个月就得亏1万多,好在去年月坛街道给奖励了20万元,保住不亏本。”
但机关食堂的对外开放仍成为潮流,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广电总局302食堂之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等10余家单位,开始尝试与社区居民资源共享。
2014年3月,人民日报记者探访多家机关单位食堂。
昆明市级机关食堂共有12个不同的餐厅,其中8个属于社会承包,其余4个由餐饮中心自营。“全部机关食堂最高峰时一个中午曾有13000余人前来就餐,就餐者中公务员和其他人员各占一半。”而在这里就餐,既可以使用现金购买套餐餐券,也可以刷卡消费。不同于有些地方政府公务员有餐饮补助,昆明市级机关公务员在机关食堂就餐都要自掏腰包。“餐卡里没补贴,工资里也没有。”
人民日报记者在这里点了一份6元套餐:清炒甘蓝、凉拌莴笋、红烧鱼,外加一份米饭。由于菜量太大,人民日报记者没全部吃完。
一荤两素6元,两荤两素8元,三荤两素10元,米饭不够还可以免费加一次,咸菜和汤更是免费用,此外,还有肉夹馍、热干面等各地小吃供应。这位记者认为,“便宜的价格、丰富的菜品,是吸引附近居民前来就餐的主要原因”。
人民日报记者还探访了河北省委食堂。这里的价位同样便宜:西红柿炒蛋5元、红烧丸子5元、土豆炖肉5元……近10个菜色基本以家常菜为主,最高价未超过5元。
在可以容纳280人就餐的河北省委食堂,“反对浪费”“光盘行动”“节约用水”等宣传语和宣传画随处可见,“一位河北省委机关工作人员坦言,机关里上点岁数的人多,大家都明白粮食来之不易”。
人民日报记者的所见所闻足以体现机关食堂里食客的节约,但有网友却从节约中看到了“福利”。
南京工业大学[微博]法律与行政学院教授刘小冰就认为,这则新闻遭到公众质疑是必然的:报道内容不像是提倡勤俭节约,而是机关变相福利。
编辑:白菜从来不读书
参考资料:财新网:最安全的食品、南都周刊:机关食堂的秘密、环球人物:秦城监狱人和事、东方早报:大办公社食堂的背后、罗平汉:《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羊城晚报:大办食堂,刮起了共产风、鄂州新闻网:人民公社大办食堂的回忆、新京报:机关食堂“低价餐”不合时宜、人民日报:机关食堂开放 没补贴咋运转、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部委食堂对居民开放、人民网:“34号特供处”和改善中美关系的神秘晚宴、北京日报:十余家中央部委食堂礼堂开放 居民感叹真便宜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