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微博]考试行测的常识判断部分可用两字概括:一是庞;二是杂。因此,想要在短时间里掌握大量知识,必须把握其中的脉络。其中之一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政治之间的关系。马哲中指出,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事事的矛盾不同,时时的矛盾不同,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本土的两大理论飞跃: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科学理论。因此,要理解中国政治,就必须把握马哲,而一旦理解了马哲,一些政治类题目直接推测即可得出答案。下面中公教育[微博]专家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历史唯物主义中两大基本矛盾与中国制度设置之间的关联。
马克思在看待历史时,将历史分为五个社会形态,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之所以会出现更替,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细化为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科技、管理、教育三大智能型要素,在这两类要素中,马克思更加强调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性,认为这三者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就不难理解各国之间资源争夺的现象了。在三大实体性要素中,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所形成的关系,即生产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生产后的产品分配关系。在这三要素中,生产资料起决定性作用,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所以生产中出现资本家监督个人劳动,生产后资本家剥夺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的现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这就不难理解我们国家的生产关系为什么不是全民所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安排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关键在于促进,即判断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先进与否,不是从理论上进行比较,而是从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点进行,比如不能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一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时期,我国虽是全民所有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此种生产关系的先进性还无法体现,改革开放后,虽然所有制中含有非公有制经济,但并不起主体作用,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原理,这并不影响我国整体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显然要优于之前的经济制度。
中公教育专家希望考生们通过以上政治理论的学习能有一定收获,为冲刺效果加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