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公考申论:文章写作中经典故事选用标准

2015年04月08日16:51  中公教育     收藏本文     

  申论文章写作一直以来是广大考生的软肋。要写出一篇好的申论文章,赢得考官亲睐,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与技巧。申论文章写作中,考生最喜爱的莫过于例证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写作技巧,但考生往往在最容易操作的环节上出了问题。

  中公教育[微博]专家研究发现,考生在申论写作中选用经典故事时存在三种问题:虚假,即选用经典故事为自己临时编造;错误,即选用经典故事与所持论点无关甚至意思相反;生硬,所选用经典故事与观点的行文组合上不够妥帖,出现单纯堆砌例子或长篇累牍讲故事。

  鉴于上述广大考生在运用经典故事进行文章论证时容易犯的“三大毛病”,中公教育专家“对症下药”,给出下述三个使用经典故事需要严格遵守的标准,以防止广大考生“故疾旧犯”。

  标准一:信

  所谓信就是真实,即考生所举的经典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最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因为只有真实的例子,考生们在写作的时候才能自然地写出来。同时,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能够让阅卷人不需要花费时间去仔细阅读的所举例子。比如论证“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赢得民心的必要前提”时,可运用的例子有北宋的包拯为官清廉、执法严明,或是明朝海瑞一生清明、两袖清风、孜孜为民,或是焦裕禄一心为民、鞠躬尽瘁。但如果考生选用西汉赵广汉、黄霸、唐朝徐有功等人的例子,就有些生僻,可能会导致由于阅卷人不熟悉而误认为是考生胡编乱造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文章得分。另外随意捏造故事容易露出破绽,得不偿失。

  标准二:达

  所谓达就是准确、贴切,即所选用的经典故事与所要论证的论点是相符的。相信同学们头脑中都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经典故事,比如韩信胯下受辱、唐太宗喜于纳谏、项羽破釜沉舟、贝多芬失聪失明而不向命运低头等。申论文章写作时,考生思维紧张,同时想使用经典故事凑满字数,会不假思索地把这些例子写上去,但是这些例子并不适合所有的主题。使用不能说明文章论点的经典故事不仅不能使文章增色,反而会因为论证不贴切而被扣分。所以考生在写作时,一定不能随意使用经典故事,要选取和自己的论点相符的,从而深化文章论点。

  标准三:雅

  所谓雅就是别致自然,即在叙述所选用经典故事时,能够将故事简练地与论点穿插论述,这一点对广大考生来说较难把握。在运用经典故事时,考生容易出现讲故事、论据重点不突出的毛病,使得文章论证啰嗦赘余。例如在论证“选贤任能是国强民富的有效保证”时,考生们往往会使用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例子。在引用时,考生会将时间、人物、事件、甚至经过叙述一遍,这样的话就会使得论证不突出。对于此类经典历史故事,只需要用其重点便可以。即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征纳谏,任用“房谋杜断”,才开创出大唐贞观之治。其实在论证上述论点时,还可以进行经典故事的对比论证。如:汉高祖刘邦文用张良、陈平,武任韩信、周勃,君臣同心,选贤任能,为西汉两百年基业奠定基础;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征纳谏,任用“房谋杜断”,开创出大唐贞观之治;相反,东汉冲、桓之时,亲小人,远贤人,终致军阀割据,百姓涂炭;明熹宗任用阉宦,残害忠良,最终尽失民心,断送国运。如此运用经典故事,能让文章更显气势,同时也让阅卷人眼前一亮。

  例证法中经典故事的运用,是申论文章写作中最易操作,使用得当能够给文章增添更多亮点的方法。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各位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经典故事,并且要准确把握经典故事所蕴含的内涵与意义,在此两者基础上按照上述标准进行练习书写,如此方能在考试时运用自如。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公考申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