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理专家:普通人如何面对当众出错的尴尬(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7日 14:35   新闻晚报
心理专家:普通人如何面对当众出错的尴尬(图)
“小失误”让人显得“真实可信”

  今年春晚上,主持人董卿的一句口误,让她顿时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近日,当董卿首次谈起此事时,用“感伤、感动、感悟”三个词来概括自己的心路历程。

  其实,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当众“出状况”的经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也许没有聚光灯的压力,但内心还是会懊丧和不安;也许不必面对亿万双眼睛的注视,但还是会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本期,特邀心理学家来谈“出状况”后的心理调整,希望能帮助遇事者走出阴影,同时提醒旁观者,如何选择一种适时恰当的安慰方式,来助人打开心结。

  具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当众出现失误的经历。一旦 “状况”发生,在心理上如何淡化处理,减少阴影,人们会寻求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对此,资深心理咨询师郭铁军认为,一个人当众 “出状况”后,他的内心活动有两方面:本人对事情的看法,以及自己在想象 “别人怎么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每个人自身要有一个评价系统,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而不是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一般来说,具有退缩型、回避型人格特点的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较低,会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一旦在公共场合 “出状况”,容易产生心结。

  在具体的解决方法上,郭铁军提出以下几点。首先,你可以对自己说: “这是普通人都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个普遍化的原则有助于减压;第二,告诉自己 “这件事情会过去的”。这是个时间性问题,暗示自己伤口终会随时间而愈合;第三,分析一下 “这次错误在你人生中的比重”,从而不把事情绝对化,避开“用一次错误就否定你的人生”。有些人可能承受力较差,事后容易 “耿耿于怀”,那么可以再试试以下方法:向他人倾诉,宣泄内心的不快;列表分析,写出你所想到的 “最坏结果”,对事件的发展 “心中有底”;转移注意力,通过运动、娱乐等方式来舒缓心情。

  郭铁军强调,如何在心理上应对“状况”,是一个人的 “理念”问题,也是个 “积累”问题,即和一个人平日的情绪调整情况有关。如果一个人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平时就具备调整情绪的能力,那么他在面对 “状况”时,便能适时调整心态,从容度过 “心理关”。

  揭示微妙的观者心态

  在别人当众“出状况”时,观者的心态有点微妙。心理学研究发现,别人的倒霉可能会提升个体的自尊,别人的笨拙可能会衬托自己的优越,尤其在名人“出错”时,人们会发出“一声感叹”。

  看到别人“倒霉”,有一个词很容易被随之提起,那就是“幸灾乐祸”。郭铁军指出,“幸灾乐祸”这一情绪反应,都是发生在与出错者有关联的人身上,一个和出错者没有关系的人,谈不上会有什么强烈的情绪反应;还有一类人也会“幸灾乐祸”,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不得志,他们对别人的出错表示“开心”,实质上是在发泄对自己处境的不满;还有,对于和出错者没什么关联的人来说,看到别人出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为自己曾经类似的失误找到一个绝佳的 “解释理由”,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感”。

  当然,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出现失误,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安慰别人”。SOMA心理训练机构心理培训师张静虹谈到,“安慰别人”也需注意方式。当别人出错但尚未反应过来时,一般来说,我们不要当场“捅破”。如果当事人意识到“错了”,我们的处理方式要视当事人的性格而定。如果当事人平时大大咧咧的,我们可以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帮他 “圆场”;在当事人比较内向自卑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断地安慰他 “这没关系”,这反而会加剧他对“错误”的关注,从而引起内心的不安。此时,我们采取的方法可以是 “转移话题”,这能帮助当事人缓解内心压力。事情过后,如果是在当事人主动提起,并表示“很懊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给他言语上的安慰,最好还能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专家观点

  “耐受力”训练要视情而定

  “怕出状况,担心出丑”是人们的普遍心态。一位心理学家发明了一种名为“打击羞耻”的练习方法:让人在公交车上大声地报站名等。做完这些“蠢事”后,人们觉得很多担心的事“不过如此”,从而放松了心情。

  在一些心理培训课程中,确实也有类似的方法,比如让学员上街向陌生人提出一些要求,或是在公共场所“高歌一曲”等。对此,郭铁军表示,这样的训练方法对锻炼学员的耐受力有一定的作用。不过,这里有三个关键点需要说明:第一,一般来说,这样的心理训练是针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第二,受训者必须是自愿参加;第三,训练的内容要把握分寸,否则可能会造成“精神虐待”,产生不良后果。

  另外,在郭铁军看来,把这种训练方法定名为“打击羞耻”,这有待商榷。因为“羞耻心”是人们共有的,也是正常的,一个人若是没有“羞耻心”,将是可怕的。因此,不必否定“羞耻”,也不必打击“羞耻”。

  相关链接

  “小失误”让人显得“真实可信”

  有时候,出现 “小失误”并非都是坏事。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四段访谈录像放给测试者看:第一段录像里,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位优秀的成功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他言行得体,无懈可击;第二段录像中,接受访谈的也是位优秀的成功人士,不过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显羞涩,紧张之时竟然碰倒了桌上的咖啡杯;第三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位普通人,他表现平稳;第四段录像中,接受访谈的也是位普通人,他显得有些拘谨。录像放完后,教授要求测试者从这四个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人。结果,大多数测试者选择了那位打翻咖啡杯的成功者。

  对于那些颇有成就的人来说,一些微小的失误,比如打翻咖啡杯这样的细节,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相反,还会拉近他与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人们觉得他是可亲近的,也是真实可信的。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人本身很优秀,很值得尊敬,至少可以留给别人很好的第一印象。有心理学家还借此提醒管理者,如何让员工更加崇拜你,并非凡事做到完美无缺,有时犯点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反而会让员工更加喜欢你,更加信任你。

  对此,郭铁军补充到,结合现实情况,从另一角度看,如果一个人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人生达到了一种高度,那么他日后的言行将会回归到 “平实和自然”。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