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成都市区仅40公里、位于双流县与眉山地区仁寿县交界处的一尊硕大的佛像究竟造于什么朝代?为什么其造型如此酷似乐山大佛?本报《发现乐山大佛“缩水版”》一文见报后,立即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13日,我们在仁寿县文化局文管所帮助下找到有关史料,结果惊奇地发现:仁寿大佛还真与乐山大佛有“血缘关系”!
据县文管所王德友所长介绍,这尊佛是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因大佛地处龙泉山脉,海拔760米,四处群山连绵,人迹罕至,所以,在山岩上隐藏了1000多年也从未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当时发现这尊大佛的考古队员们也大吃一惊:“真是太像乐山大佛了!”连当时的省博物馆专家也认为,若不留意,真以为是乐山大佛再现哩。专家还发现,此佛无论开凿方式还是工程安排布局,都如乐山大佛那样是三面凿石为岩、山石一体、均有两个金刚力士护卫。奇怪的是,这尊大佛在县志上寥寥几笔:“有大佛堂柏树森森,为避暑胜地”,其余无任何记载。
文物考古部门还在附近发现唐、宋两朝101佛龛、1519尊小佛,还发现唐天宝八年(749年)贞元11年(795年)以及北宋庆历5年的碑刻,但对这尊高16米的半身大佛也未着一字。仁寿佛像之精美曾在美术界引起轰动,并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可美术界也发出疑问:这尊气势宏伟、高耸山巅的佛像为什么只造了半尊?这种现象在中国石窟造像史上极为罕见。专家推断,此佛修在与乐山大佛同一年代的唐开元初年(713-742年),经过考证发现,它与乐山大佛一样原先也有大佛阁保护,双手合十的姿态也是后代修改的。1989年考古专家发现这尊大佛下半身全是易碎石,古人在开凿时早已发现这一弊端可为何又要费尽心思来开凿?
这尊大佛究竟是不是乐山大佛的蓝本?曾任宋嘉州通判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乐山游历时曾在当地看过开凿乐山大佛的样佛,他写下了“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徒倚空三叹,尝试自古无”的句子。此说证明:在造乐山大佛前人们曾制了许多“小样”,从而解了仁寿大佛的“存在之谜”。记者陆锦东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