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改下历史中考复习有章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11:21 燕赵都市报
出场教师: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黄彩云 采写:本报记者 吕海波 目前,我省各地的初三学子已经陆续开始了中考历史的全面复习。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中考历史复习是每一个中考生都关心的问题。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黄彩云老师。黄老师说,复习历史,首先要明确当前历史中考渗透了哪些新课改的理念。只有明确了这点,复习才能有的放矢。随后,黄老师针对新的变化,给同学们的历史复习做了点拨。 命题将体现新课改理念 一、中考历史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中考命题指导思想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几个阶段。 前几年文综历史考题处于起始阶段,侧重于考查学生识记和再现知识的能力。之后逐渐向能力转移,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开,探究问题的立意成为所有考生和老师面临的新课题。如课改第一年的文综考题:1911年和1919年分别发生什么大事?其结果如何?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随后考的:建国前后的1935年和1978年底中共党史上的两次转折性事件及成为转折的原因?它们都是考用特定的时间带出特定的大事:1911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和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建国前后党史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都是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运用,属于基础知识的知识立意。然后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分析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建国前后两大转折的原因是什么?也就只限与此,没考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没再提升能力、加大难度。由此可见,最初由考查基础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变。到前年考国共关系这样带有社会热点的探究性试题时,仍然以国共两党关系: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为主要考点和依托,以图片再现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影。还切入了当今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热点:连战访问大陆,国共最高领导人第二次握手并发表胡连声明。然后高瞻远瞩地探究国共两党和两岸的关系走势。国共两党曾经在民族危亡时,都以民族大义为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共赴国难,挽救民族于危难中,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帝的伟大胜利。那现在要反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努力实现国共的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从而从民族利益的高度,认识和承担起统一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提的使命感、责任感。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这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使学生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真正起到明智和历史的借鉴作用。这就从新角度、新情景深化拓展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侧重考认识问题的过程。这就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考查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改向问题立意的转变。当然还可把国共关系这一年年的热点出得再新颖、开放些、再灵活些。 二、新课标以文明史的新视角命题,并与现实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 人类的文明史横向最初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在对政治文明提高到了与之相提并论的程度。纵向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世界近代史侧重于工业文明,包括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手工工场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带入的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入的电子信息时代。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同时把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既联系又区别。2002年中考考的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由洋务运动的经济工业化进程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再到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科学化、大众化。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特征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中国近代化探索失败和现在中国现实的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成就,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2006年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题体现了全球史观,即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如从新航路的开辟之前各大洲相对隔绝,到二战后世界一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也是文综的命题的趋势,如2006年的国共合作和台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时效性。 三、中考历史命题的目标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提高有效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能力;通过分析、概括、比较、归纳、综合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历史中考复习有章法 一、以新课改倡导的“三维目标”为指导,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于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复习和单元复习中要学会概括,如:近代列强侵华发动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抓基础就要把每次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造成失败的原因、影响及启示分别进行分析,然后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比较四次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导致结果的原因、影响、启示的异同,从而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人物、事件这些历史要素和历史现象中概括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 人类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由最低级的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社会、向有剥削压迫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发展到无剥削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不断推动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专题复习要概括出思维主线。 整个中国近代史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另一条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民主革命是互为表里:反帝反封建是前提,近代化是反帝反封建的必然结果。只有民族独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人民才能富裕,民族独立是富强的前提;富强才能保证民族的独立,富强又是独立的必然结果。 四、根据思维线索进行纵向、横向归纳,把庞杂的历史知识按时间和因果关系理成纵向和横向线索,纵横交错建立知识网络和体系。 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总结出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并且横向分析特征的背景和影响,从中得出带有规律性的启示。横向还应和世界史同期或同类现象横向比较。如中国近代史可总结为: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族主义革命。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任务———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四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七个阶段:1、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特征:(1)、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加深。(2)、太平天国即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2、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特征:(1)、基本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马关条约》———基本形成;《辛丑条约》———完全形成。(2)、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3)、两大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前期:阶段特征:(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2)、中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是历史主流。(3)、辛亥革命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4)、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阶段特征:(1)、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4、国民革命时期:突出特点———国共合作。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段特征:(1)、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重要特征;(2)、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从幼稚走向成熟;(3)、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阶段特征: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7、人民解放战争:阶段特征:(1)内战爆发前是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2)、解放战争由防御、反攻、决战到最后胜利,人民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3)、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始终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 如果把中国近代史纳入世界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就会得知是近代的饿中国是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法、美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衰落为列强侵略创造了客观条件。说明侵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结果中国战败求和,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漩涡,把中国纳入了初步建立的世界殖民体系中,也使中国的抵抗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和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兴起。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也加紧侵略中国,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分别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全面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抵制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被纳入了最终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时期,美国作为世界的经济巨无霸、世界警察,企图遏止共产主义,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解放战争爆发。 五、重视文明史并与现实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要加强史政的综合复习,也要加强历史与时事的综合,这在最后的综合复习阶段尤为重要。 史政的综合:从三次科技革命认识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大国崛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化趋势与人类面临的挑战;民主与法制建设对我国以法治国、建设法制型国家的意义;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三农问题与中国农村的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与近代的被迫开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构建和谐社会。让历史的借鉴功能发挥出来,学以致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