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学校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将文化课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来抓,从而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增大、各类心理病频发,形成了极大的社会隐患。有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约有1/4存在心理障碍;初、高中学生中,约有1/3存在心理障碍;高考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更大,高考前发生紧张、焦虑或失眠的人数占到参试人数的58.6%。儿童、青少年,尤其是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已成为当今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课业负担太沉重
据了解,近年来各类学校在抓文化课教育时,忽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片面地把文化课教育作为唯一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已成为各类学校司空见惯的现象。
表现之一:课外辅导材料被搬上课堂,缩短了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由于作业量的增大,学生放学时间被推迟,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被挤压、减少。学生学习竞争激烈、作业繁重,导致睡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减少。据调查,某县一所中学初中生下午放学回到家里的时间分别为:初一,晚7时50分左右;初二,晚8时15分左右;初三,晚9时15分左右。高中生放学的时间竟然在晚上11时以后。
表现之二:增加考试次数,片面加大文化课教育的压力。学生从上初中开始,考试次数逐步增多,天天有小考,每周一中考,月月有大考。由于考试频繁,中小学生长期处于思想紧张状态,心理压力大,产生了对考试的恐惧感和厌倦感,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睡眠不足,甚至发病。
表现之三:片面进行文化课教育激励,中小学生学习目的被误导。学校采取排文化课成绩名次等办法,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文化课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和家长把学习目的简单局限在考重点学校、为学校增光、为家庭增光、为自己扬名上,使中小学生处于一种接近病态的心理状态中。在某市的一所初中学校里,学校前五名的奖金达到300元,在某县的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学校中,奖励政策更为惊人。该校为了让一名在另一所省重点高中读书,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到自己学校补习,奖金居然高达1万元,并且为该生提供了单人学生宿舍。
对此,广大中小学生显得很无奈。在升学、就业渠道多元化的今天,许多中小学生及其家庭仍旧为“上重点、考名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些孩子未能体验到童年的欢乐和成长的乐趣,完全被训练成一架听话的“学习机器”。这种不良现象,被一些群众形象地总结为:“小学哄着学、初中打着学、高中逼着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