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考怪象:高分生弃高中读中职悄然流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5日 16:08   信息时报

  如今中考成绩不错却选择入读中职的广州中考生越来越多了。根据市教育局职成处日前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录取的总人数为46130人,其中广州市教育系统职业学校录取31819人。今年,不仅中职报考人数增长,且高分段的优异生也比去年有明显增加。全市中职学校录取的600分以上考生705人,440分以上考生17883人,500分以上考生9125人。

  广州许多职教界人士认为,由于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并且深造读大学的途径灵活通畅,导致越来越多的成绩优秀学生愿意入读中职院校,今年中职招录盛况说明,广州市的学生和家长已经渐渐改变“重学历、轻技能”偏见,“差生才读技校”的偏见要改改啦。

  现象

  600分以上高分生读中职达705人

  据悉, 7月16日~21日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工作结束,8月14日广州市招考办将通过广州招考网公布有关中职学校的补录计划。中职学校补录工作将在8月16日~27日、9月2日~24日进行,凡目前未被录取、已参加广州今年中考但未填报志愿、已注销录取并要求参加补录的考生及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均可到中职学校以注册入学的方式进行补录。

  今年不少学校的招录平均分较去年有提高,今年中考分数线440分以上,在广州部分区或县级市可读普高,但今年共有21所中职学校在普通高中最低控制分数线440分以上完成招生计划。据悉,今年不少学校的招录平均分较去年有较大提高,如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平均分比去年提高了40~50分。

  据广州卫生学校学生科科长林丹霞介绍,该校录取第一天上午就投档录满。护理专业成为大热门,原本300个招生计划,后来又增加了200个,但仍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最后又扩招了2个走读班。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指导科科长林创华表示,该校会计、金融等品牌专业录取平均分达560分,录取结束后仍有很多家长、学生来学校咨询,希望报读该校。

  番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李惠华指出,该校今年与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办学专业特受考生欢迎。该专业录取的学生中,600分以上的考生就有40位。

  分析

  “重学历、轻技能”是傲慢与偏见

  “高就业率是吸引高分考生报考中职的原因,中职学校一般的就业率超95%。”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校长助理张燕文介绍,7月初,我们刚刚成功举行了一场招聘会,吸引了省内雷克萨斯、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共41家经销商到学校招聘。我们订单班的学生供不应求,平均每个学生手上都有几份工作可挑选。

  另外,有关人士分析,高分生读中职学校与国家助学金政策也有关。根据规定,国家助学金资助农村户口学生和城市低保困难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这可为家庭贫困的学生解燃眉之急。

  还有,从今年开始中职毕业生较难直接上大学的现象将改变。从2010年起,广东省15所高职院校开始开展对口自主招生,直接招收相应专业的应届中职毕业生,学制两年。与此同时,还将展开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招生试点工作。此外,中职毕业生还可通过参加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圆大学梦。

  个案

  众高分学子弃高中择中职

  今年中考646分的郭健超,被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录取。郭健超表示,做出弃高中入中职的决定和表哥的经历有关。他的表哥,今年广商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费了不少功夫才找到工作,而表哥的同学,本科毕业至今未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与其辛辛苦苦读高中,上大学,每年交一万多元的学费,最后还是艰难找工,倒不如踏踏实实读个好中职,掌握一技之长好就业!”郭健超也坦承,自己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每月几百块的工资负担不起高昴的大学费用,选择中职可省不少钱。

  中考690分的林苑羚,本可以进入广州市的一所示范性高中就读,她却选择了一所中职学校——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读中职学费比较低,就业率比较高。而读高中的话,我很难保证能考上大学,更没法确定找到工作,而且花销也实在太大。”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像林苑羚、郭健超等这样的高分中考生入读中职院校的事例已屡见不鲜。例如,今年中职最高分720分的学生入读番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而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也录得717分的高分考生。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中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