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岭南的春天虽然来得迟,但照样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然而对于那些即将面临“中考[微博]”的外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却丝毫感觉不到春天风景的靓丽。因为,他们现在急切关注的是自己如何报上名能参加东莞市的“中考”。
在这个春天,东莞市出台了异地“中考”政策,包括资格认定细则,犹如春风春雨,无疑是个好消息。但这个喜讯却让有些外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长[微博]感到了隐忧,有“两扇门”挡住了这些随迁子女“中考”的一缕春光。这就是东莞市异地“中考”政策中规定的要有满一年的《广东省居住证》和在东莞购买社保满一年。外地务工人员没有及时办理居住证和在莞参保有N多理由,这时候再想补办自然晚了“三春”,能否有挽救的希望?这是外地务工人员的孩子家长最为关心的大问题。手续不全不能报上名,回原籍又错过了报名时间,难怪家长这些天心急如焚并纷纷抱怨东莞市的报考条件不是放宽而是收紧了的原因。
耽误了孩子上学是天大的事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家长压力山大,着急上火免不了有些急躁和冲动,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给予理解。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暂且不谈教育资源紧张,教育是否公平,我们需要马上解决的是如何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尽早报上“中考”这个名,所幸的是,当地有关职能部门已在积极研究这些问题。
以笔者的理解,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搞好后续政策的相关配套并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制定配套政策要更加“人性化”。一是下一步的政策调整能否让利益关系人也就是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参加听证、讨论或发表意见?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体现“以人为本”;二是无论政策怎么调整都要设身处地,切实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着想,科学严谨,尽可能完善,具有建设性;三是政策调整后发布时间一定要提前,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家长选择、补办证件的时间。
其次,落实政策要人性化。一是政策出台后,就要考虑不同的人所处环境的差别,要区别对待。外来务工人员情况复杂,有些人在东莞市工作、经商多年,有可能没有上社会保险,或在原籍已缴社会保险,只是没有迁过来,也有的可能忘记了其他证件的办理,突然需要这些证件而在时间上又赶不及,怎么办?那就希望我们的有关部门“灵活”处理。比如没有在东莞市上社会保险的而在原籍已经投保的外来务工人员,可先出示证明,再办理随迁。没有办理居住证只要个人信息准确也可以补办,一定要给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留有一个“缓冲区”,而在操作上更具“弹性”; 二是做好政策宣传加强协调。我们要始终牢记,做好随迁子女“中考”工作,是保障其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维护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其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有所作为,千方百计在满足符合规定的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情况下,对另外一些虽符合条件,但手续不全的随迁子女尽可能协调并妥善安排,有些疑难问题可跨地方跨部门解决,一句话,不能两耽误。不能因为手续不全而耽误了在莞报考时间,又错过和耽误了在原籍的报考时间。
第三,政策操作要人性化。一是公平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让他们感受到东莞这个城市的包容和温暖,切实采取措施,把政策精细化,同时要简化办事程序,要给那些手续不全的孩子家长一个时间段、过渡期,要早一些发布政策信息,让这些孩子家长有充分的准备;二是希望教育部门抓紧调研,调整政策细节,确保孩子能报上名,读上书;三是向孩子家长明确说明政策规定,即:哪些符合条件的可以报名,哪些不可以,报不上名的缺什么,应该如何补办等等。尽可能详细,尽可能通晓明白,解释清楚,讲得明白,给孩子家长做一个好参谋提供一个好建议。
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一直在探讨的老话题,东莞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随迁子女也多,而东莞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这些年的确不堪重负。虽然东莞在教育这块年年增加投入,有明显效果,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家还在继续挖掘潜力,尽量使所有受教育者在东莞能够有书读,并且公平分享东莞的教育成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这样的美好季节,我们希望,东莞市的教育部门能积极主动并及时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有关教育信息,公安、社保部门能否加强外来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并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东莞市的教育发展,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完善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要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使相关政策更具“人性化”更加“润物细无声”,让他们真正感到“如沐春风”。
孩子教育是大事,做父母的“着急”合情合理,所以,我们要树立“教育惠民”、“教育为民”的理念,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对于我们积极有效引导外来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稳定就业,加快东莞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眼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政策调整与完善,时间不等人。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中考”问题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一些社会成员心理失衡,就会变成社会问题,产生不良影响。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抓紧时机播种,同样,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中考”也耽误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