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高教自考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17:48   自考365.COM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 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2. 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 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抒情作品

  名词解释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简答题

  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

  1. 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 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1.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 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

  3. 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

  1. 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2. 古曲主义抒情原则。

  3. 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4. 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论述题

  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

  1. 诚挚性原则。

  2. 独特性原则。

  3. 感染性原则。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1.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1. 在内容上高度自由。

  2. 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文学的风格

  名词解释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

  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

  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2. 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3.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等领域的关系。

  二、对于文学风格的理解,历来有哪些观点?

  1. 着眼作品的外在特色,认为风格是一种言语形式。

  2. 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认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自然流露。

  3. 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4. 从读者鉴赏角度来理解,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三、文学风格的定义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点?

  1. 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4. 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5. 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6. 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四、什么是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如何?

  1. 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 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

  五、叙述语体的有哪些特征?

  1. 虚拟性。

  2. 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

  3. 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

  1. 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

  2. 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

  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 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

  2. 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论述题

  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

  1. 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

  2. 风格与词语的颁频率有关。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

  1. 文采。

  2. 情调。

  3. 气势。

  4. 氛围。

  5. 韵味。

  三、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

  1. 独创性。

  2. 稳定性。

  3. 多样性。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

  1. 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崇高、平庸、低下);黑格尔(严峻、理想、愉快);威克纳格(智力、想像、情感)

  2. 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虚实;奇正。刚柔影响最大。

  3. 繁分有:刘勰“八体”;皎然“十九种”;司空图“二十种”

  五、文学风格的变化构成有哪些?

  1. 与时代文化。

  2. 与民族文化。

  3. 与地域文化。

  4. 与流派文化。

  5. 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文学创作

  名词解释

  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简答题

  一、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外理论有哪些观点?

  1. 感物说。

  2. 养气说。

  3. “胸有成竹”说。

  4. “镜子”说。

  5. 深层心理说。

  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

  1. 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2. 社会需求的产物。

  3. 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 文化修养。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

  2. 独特气质。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

  1. 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 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自考论坛 自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