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高教自考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17:48   自考365.COM

  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

  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2. 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1. 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2. 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3.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4.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5. 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

  1. 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2.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

  1. 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

  2. 对象不同。(同一对象以不同面目呈现)

  3. 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4. 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

  1. 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

  2. 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

  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意义?

  1. 直觉与诗情的兴起。

  2. 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

  3. 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4. 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

  1. 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

  2. 直觉有对象性,灵感则没有。

  3. 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4. 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的。

  十二、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1. 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

  2. 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

  3. 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

  4. 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

  十三、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至关重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

  2.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3. 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十四、艺术想象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

  1. 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2. 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3. 类型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十五、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与创作目的。

  2. 与选材。

  3. 与构思过程。

  4. 与主题的深化。

  十六、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

  2.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3. 影响作品的风格。

  十七、创作冲动的特征是什么?

  1.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2. 经这净化或升华的复杂情感。

  3. 具有内指性特征。

  十八、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

  1. 原发性心理因素。

  2. 继发性心理因素。

  十九、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

  1. 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

  2. 自觉寻找触发。

  3. 自已突然冒出来。

  二十、创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2. 艺术构思。

  3. 艺术传达。

  4. 修改与润色。

  论述题

  一、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1. 准确性。恰如其分。

  2. 透明性。见“能指”知“所指”。

  3. 独创性。陌生化效果。

  二、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

  2. 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

  3.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文学接受

  名词解释

  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

  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

  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简答题

  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1. 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最终得以达成。

  2. 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3. 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二、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的原因是什么?

  1. 是作家脑力劳动的物化形态,作为精神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家通过稿费或版税取得劳动报酬。

  2. 必须借助一定物质媒介才流传于世。

  三、文学的口传方式传播有何特点?

  1. 直接面对面,有利双向信息交流。

  2. 是视、听的复合符号的传播。

  3. 在传播中不断加以加工改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自考论坛 自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