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 你有多久没有和孩子好好说话了?

2018年10月08日10:31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1

  明明是在争分夺秒般的玩手机,打游戏,刷朋友圈,

  还一本正经的告诉孩子---其是你是在工作?

  明明心不在焉,

  还告诉孩子在听他讲话,

  你以为孩子真的就那么好骗呀?

  孩子也需要倾诉,

  而你,

  就是那个让ta首选的倾诉对象,

  千万不要辜负ta的信任呀。

  好好说话,从尊重沟通开始。

  有时候,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

  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停下家务,认真听,

  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让孩子知道,

  你在真正的听他说,

  他才会更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感受告诉你。

  2

  孩子给你讲话时,

  你是在耐心的等待他说完?

  还是刚讲到一半,

  你就以家长身份的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的经验,

  去质问、责怪孩子?

  更重要的是,

  你的这种行为已经打乱了孩子的思路,

  却还不以为然,

  依旧以训斥的口吻为一件事盖棺定论,

  严重的打击孩子想要与你沟通的积极性。

  好好说话,从平等沟通开始。

  以关心的态度,

  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

  做到只参与,不干涉,

  先让孩子说完。

  一方面表示了你的关心,

  另一方面不打断孩子的话,

  让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

  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

  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对培养和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呢。

  3

  当孩子难过时,你会说:“别难过了”,

  当孩子大哭时,你还是只会说:“别哭了”,

  当孩子紧张时,你仍旧只是不停的说:“别紧张”。。。。。。。

  奇怪的是,

  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仍然是越来越难过,

  而ta们的这种行为,却又在我们的眼里,

  演变成了一种无理取闹,结果不欢而散。

  好好说话,从共情沟通开始。

  别否定孩子的感受,

  而是说出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ta听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

  ta的心思从你的口中说了出来时,

  心里会非常欣慰和感激的。

  4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时,

  我们往往擅长的是,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给ta解释为什么没有。

  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

  孩子越不听,或是可能还听不懂。

  然后和孩子间的对话,

  就变成了一种:

  你说你的,他坚持他的,无间歇循环状态,

  最终以谁的体力不支,作为失败者退出而结束。

  好好说话,从不发怒沟通开始。

  不解释,试一试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有时候,

  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

  他们就能比较容易的接受现实。

  5

  其实,想要和孩子好好说话,

  关键点是我们的态度,

  而影响态度的至关因素,

  就是我们的信念和看法。

  我再举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

  “我的孩子不努力读书,我觉得很愤怒。”

  从这件事看,

  因为孩子不努力读书,导致了我很愤努的结果。

  但你有没有想过,

  在因和果之间,你可能忽略了一样东西?

  这就是你的信念和看法。

  你发怒的原因,

  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努力读书直接导致的,

  而是因为在你的信念和看法中,

  认为孩子不努力读书,将来可能升不到好的大学,将来的路可能会很难走。。。。。。

  这些才是导致你愤怒的真正原因,

  而并不是孩子不努力读书这件事情。

  对孩子大吼大叫是根本不解决问题的,

  即使解决,也只是表面的问题,

  你愤怒原因,

  是因为你认为所有孩子都应该努力读书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当然没有错,

  但如果你能够改变一下你思考事情的角度,

  尝试去找一下ta不努力读书的原因,

  结果会非常不一样。

  是否最近学校有很多考试?

  是否最近学业压力太大?

  孩子最近是否和朋友们的关系恶化?

  在社交上发生一些问题?

  ta们是否在处理男女关系方面显得手足无措?

  。。。。。。

  当孩子想要和我们沟通时,

  一定要明白,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不要让本该和孩子的好好说话,

  变成一次次焦头烂额的对话。

  先从尝试着改变自己的信念和看法开始,

  主动去寻找和孩子能真正好好说话的方式。

  会有点难,

  因为需要我们去改变一些固化了几十年的说话方式和思考方式,

  但为了孩子,值得。

  记住,发怒,是最笨的一种方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倾诉态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