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饕为何义正言辞把包子叫馒头

2013年09月27日15:03   教育专栏  作者:老波头  

  上海话中,本来没有“包子”这个词,所有的包子类食物一概以馒头称之,比如肉包子叫肉馒头,菜包子叫菜馒头,小笼包子则叫小笼馒头,等等等等,绝无例外。

  外地友人摸不着头脑,包子二字,顾名思义,有馅才对呀。但是仔细考证起来,诸葛亮七擒孟获,发明肉馅馒头代替祭祀的人头,馒头者,蛮头的谐音也。这段故事有史可查,应该可以相信吧。

  “好像有点道理。”外地友人表示赞同,“不过我们说的馒头没有馅,你们又叫什么?”

  “淡馒头、白馒头,干脆叫馒头也行。”上海老饕义正言辞,外地友人听了甘拜下风。

  说个笑话罢了。其实不单是上海,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多有这个习惯,像上海的“南翔馒头店”、常州的“迎桂馒头店”,皆以小笼闻名,你在店里翻个半天,也找不到一只没有馅的淡馒头。

  后者的“迎桂”,亦有百年以上历史,小笼反而没什么特别,当地人吃得最多的,是他家的鲜肉大包。

  奇怪得很,一说起这种大型包子,我们就不用大馒头形容了,大概是从北方话传来的缘故。

  包子的体积尚在其次,关键看馅的多少。上等大包以本伤人,像“迎桂”的肉包,那团馅有拳头大小,一咬之下,还有股鲜甜的汁水呢。要是小气地只下一丁丁的肉,哪会有人碰它?

  上海本地的大包,以“天山大包”为最。从前是“天山酒家”的外卖食物,生意滔滔,本店关张后,单独变成连锁店生存下来,当今仍是著名的一方小吃。

  味道当然不错,单单比较体积,就不如“迎桂”了。

  印象中,江南传统的包子,大小不逊“迎桂”的,只有无锡的“鸿运”大包。共有蟹粉、虾茸、鲜肉、素菜、豆沙、芝麻、菜猪油七种馅,各有千秋,最最最最特别的,是无锡才有的菜猪油馅。

  又是青菜又是猪油,一点盐也不下,只用大量的糖,有些北方朋友咬了一口,吓得吐了出来。

  但天下美味,有点像扬州的翡翠烧卖,胜在猪油粒粒分明,质感十足。这种吃法,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死也不碰,完全没有中间路线。

  我认为任何古怪的食物,至少要鼓起勇气,尝试三次,方有资格下好不好吃的结论,所以推荐给大家,敬请一试。

  “鸿运”大包的直径足足有十公分,原先皮更薄的时候更精彩,现在成本打不下来,厚了一公分。

  皮稍微厚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像山东的胶东大包,面粉发得好,松松软软,绝对不会感觉太饱。

  第一次吃胶东大包是在上海的“老山东鲁菜馆”,惊为天人。有整只小鞋子那么大,请侍者切成两半,但还得双手捧着入口。猪肉白菜粉条加酱油炒的馅,荤素搭配,真是送酒恩物。

  介绍给各位老饕友人,从此我们这干吃客到“老山东”,一定要每人干掉一个不可,接着再喝70度的瑯玡台原浆酒就没问题了。我爱得交关,最后来盅酸辣乌鱼蛋汤,胃口大开,忍不住又想再来一个。

文章关键词: 上海 馒头 包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