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音:爱情就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吗?

2016年12月12日14:05   教育专栏  作者:青音  

  音符“韭菜盒子甜不辣”问我:“青音姐,我和男友越相爱越吵架,简直就是相爱相杀!以前他追我的时候还挺好的,可是现在,我总是为了他不陪我,回复我微信太慢,或者有些事不肯告诉我而跟他发脾气,我觉得他不够爱我。而他却特别委屈,他说,他以为两个人感情进入到稳定的阶段,就不用那么整天粘在一起了,因为彼此信任,所以才会更安心让对方去做点儿自己的事。我觉得是他变心了,他说我也不像刚恋爱时那么善解人意。我们到底谁错了呢?”

  1“相爱相杀”这个词,形容了这样一种矛盾纠结的关系:相爱的两个人明明知道对方的心意,但仍忍不住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即使后悔纠结,却难找到正确的相处方法。于是上演一出又一出分手又和好,伤了心又彼此原谅的虐心桥段。

  不理解的人会说,这不就是“作”吗?其实所有的“作”都是“怕”,都是不安全感的体现。你知道吗?很多的“作”其实都是非理性的,不假思索的,甚至很自然的一种行为模式,那是因为,你们的依恋类型早已在幼年时通过和父母的关系根植在性格之中。

  甜不辣,其实你们俩都没错,是你们对关系的渴望不一样。你所认为的爱情,就应该是朝朝暮暮、时刻陪伴、无比亲密的,只有这样你才有安全感。而他所认为的理想的安全的关系,恰恰需要彼此保持一点距离。这并不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这是人在幼年时期,从父母那里发展出来的“依恋类型”的不同。

  2假如把你的无时无刻不在渴望亲密的类型划分为“不安全型依恋”,那么你的男友就是“回避型依恋”。

  你一定记得上幼儿园时的场景吧,当你第一次看到妈妈的背影渐行渐远,就好像要离开你再也不要你了,那种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的恐惧和十分难以割舍的强烈的想念,就叫做“依恋”。

  心理学的解释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且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我们习惯向身边的人寻求安全感,长大并不意味着这种依恋的消失,我们会把这种感情转移到父母以外的人身上。比如说我们会对朋友之间的关系感到舒适、会对恋人之间的关系患得患失、甚至是宗教性质的关系,这种类似儿时对父母的心理特征,社会学家称其为成人依恋。孩子和父母早期建立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对他或她成年后的依恋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安全型依恋”指的是对关系的疏远和冷淡极度的焦虑和无法忍受,她的“自我”仿佛是长在对方身上的。对方一旦冷淡自己,自己的价值感就仿佛得到全盘的否定!这种感受来源于在婴儿时期,当我们产生全能自恋,认为自己一哭闹就会得到照顾时。养育者的照顾不稳定,有时候很及时甚至很过分,有时候又让我们承受突然地被抛弃感和被忽略感。

  而“回避型依恋”则正相反,太过于亲密的关系反而会让他陷入自我被湮没和消散的焦虑。因为当他在幼年期亲密的渴望一再得不到满足一再地被忽略,甚至得到袒露对他人的需要就是脆弱的暗示,所以他也就不假外求,自愿保持疏离了。有点距离,反而才是他的舒适区。

  不过有趣的是,“不安全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又总是会在最初彼此吸引,会觉得这是一种互补,其实这会是一种相互地折磨,既渴望爱又患得患失,又总是给不到对方想要的,对双方来说压力都会特别大,彼此都是噩梦。

  3那么,是否这样相爱相杀的两个人就不配拥有美满长久的爱情了呢?当然不是!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的依恋类型,也能主动去跟对方谈他的依恋类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也能容忍对方的不完美。爱是恒久忍耐又能为了对方成长,所以我也常常说,真正的爱情,开始在你们看到彼此的内心的“小缺口”和“小魔鬼”,深深地疼惜彼此的不完美之后。

  第二,给彼此的关系松绑,不要将两个人的爱情当成目前人生里唯一的成就和唯一值得努力的事,你们需要关注和投入的部分还有很多很多呢。两个人在共同为未来的现实生活打拼、一起努力赚钱攒钱、一起经营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也会由“你”和“我”成长为“我们”。这种能够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长出的新的“自我”,也会为你们的关系打开一扇窗,让你们走向稳固。

  第三,你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者是学习一些心灵成长的课程和书籍,来帮助和改善自己在爱情中的患得患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爱情 青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