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为什么急需修炼领导力?

2017年01月22日10:27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美国高校如今盛行教师领导力培训,每年假期,来自美国各大高校STEM领域的教授从各地赶到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为期两天的领导力培训。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1999年,正值互联网行业崭露头角,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计算机与工程学院教授查尔斯•莱塞森从教学岗位上被调离两年,学校指派他到MIT校园中诞生的阿卡迈科技公司担任系统构架部门主任,负责领导产品的研发。公司创始之初的100名科研人员皆从MIT及其他名校的教师队伍中直接聘请,这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汇聚一堂,外界对他们做出的成果甚是期待。

  然而结果出人意料。这些从高校挖来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总称)顶尖人才根本无法整合在一起工作,他们都太有自己的主意,各持己见不愿退让,时常因为产品研发时的一个小问题“撕扯”得不可开交。莱塞森教授回忆说,工作氛围里弥漫着硝烟的味道,一切能想到的人际关系问题都在这个团队中存在,愤怒、轻蔑、忽视、不耐烦等工作情绪在人与人之间流窜。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打退堂鼓,认为自己离开高校投身企业是个极为错误的决定,纷纷思索着如何逃离这个乱局。

  领导力培训的引入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阿卡迈科技公司主管人事的副总裁史蒂夫•海因里希迅速为团队找到了一剂良方。海因里希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师查克•麦克文尼到公司,并把100位“互相看不上眼”的科研人员叫到了一起,由麦克文尼对他们进行领导力培训,课题包括处理职场情绪、如何与立场不同的同事相处、矛盾处理、根据情况采用相应的领导战略,以及个人动机对工作成果的影响等。莱塞森教授惊奇地发现,短短几天的培训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压抑急躁的工作氛围瞬间变为正常,同事间开始团结协作,开发项目顺利出产。

  这一事件引起了莱塞森教授的重视,他开始意识到领导力培训对这些高校科研精英的重要性。而当时在世界顶级名校中,领导力这种“软实力”并没有被高校看在眼里,高校根本不注重教师在领导力方面的发展。然而,即使是学问渊博、看待事物理性、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校教师,仍然拥有人类最基本的七情六欲,在STEM科研领域极其需要团队协作的实验室中,领导力的存在可以让同僚间更易沟通、相处更为融洽,而这些将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基于这样的理论,拥有STEM专业背景的莱塞森教授和具有丰富领导力培训经验的麦克文尼走到一起,2002年他们首次在MIT的一个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中开展了科研人员的领导力培训,反响异常热烈。此后,领导力培训在MIT各个实验室中展开,之后这个训练营走出MIT校门,在美国高校间一路延伸,直到今日走出国门。

  随着STEM领域教师领导力培训的迅速蔓延,莱塞森教授和麦克文尼2015年7月在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终身求学:科学领域教授需要领导力培训》一文,呼吁世界范围内的更多高校重视教师领导力的培训,主张教师在领导力方面的个人成长和领导方式上的自我挖掘。两位创始人在文中表示,他们见过太多科研领域中的资深教授以不妥的方式对待手下的科研人员,凭借着自己的权威对他们“呼来喝去”,致使研究员们负面情绪极高,最终影响整个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而那些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由于欠缺领导力,常常无法正确引导其在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这样说来,高校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其统领的实验室中科研成果不如意,从而进一步致使学校的培养质量打折扣,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

  并非判定孰是孰非

  那么,领导力培训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凭借着多年领导力训练营的成功开展经验,莱塞森教授和麦克文尼将他们的培训基地设在MIT校园。每年暑期,来自美国各大高校的STEM领域教授从各地赶到MIT,进行为期两天的领导力培训。需要指出的是,训练营并非两位合伙人开设的“小作坊”,他们背后有着MIT这个坚实、强大的后台,为其大力推广这个足以撼动美国STEM未来发展的培训项目。为了提高该训练营的知名度,MIT在学校的网站上对该训练营做了详解的介绍,教学内容、项目使命、日程安排、参与者反馈、授课老师简历等信息都一一列举。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该训练营每年只在MIT校园开展一期,并且对参与人数进行限制,以确保课堂互动环节中授课老师能够引导和掌控。另外,授课由两位创始人全权负责,一位是MIT的教授,一位是美国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总裁,两人的搭配相得益彰,真正做到学术与企业结合,从而使培训内容既贴近职场实际又具有STEM科研领域固有的特点。

  由于所有参加训练营的人员皆为美国各大高校STEM专业的在职教授,莱塞森教授和麦克文尼的培训方式并不是传统的课堂说教,而是由这些年长的“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授课方式主要以播放视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及大量的课堂讨论组成,“学生”需要全程集中精力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莱塞森教授和麦克文尼则在课上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气,“学生”在讨论环节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的发言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讨论的课题主要有9个,分别是群体文化、团队领导力、冲突解决、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个人动机、情绪、多样性、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声誉与职称。

  面对课堂里一堆STEM界的专家,同为科研领域的莱塞森教授每期培训都先以科学的方式向这些专家证明为何人类在相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会有误解的存在。他引用神经心理学中的大脑理论,讲解大脑的不同位置“管辖”事务不同,而不同人的大脑对应区域的活跃度有所差异,这也造成了大家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同,在接受外界信息时难免出现偏差。因为人与人间的大脑差异,个人的领导风格当然受大脑影响各有差别,为此领导力的评判没有标准答案,是好是坏无法决断。所以在训练营上莱塞森教授和麦克文尼注重让学员们挖掘个人特色的领导方式,当然是在他们深入学习多途径交流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参考其他成功的领导案例之后方可“自行发挥”。之后课堂中的角色扮演环节,每位学员会被分派一个角色,大家在某一设定的情景中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挖掘自己的领导才能。

  领导力不受待见?

  另外,为了更好地筹备领导力培训内容,莱塞森教授和麦克文尼会在开班前10天要求每位报名的学员提交一份领导力自我检测问卷调查,当然答案没有对错,两位授课老师只是想在开课前对每位学员有基本的了解,从而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让学员的领导力能在两天迅速提升。参加过该训练营的学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麻省理工学院的贝文•恩格尔哈德教授在评价训练营时说,培训内容极为实用,只可惜“相见恨晚”,他强烈建议所有的高校教师都能参加这个训练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兰德尔•布莱恩特教授则表示,当年自己还是个博士生时便学会了教学和科研的技巧,唯独忽略了领导力的提升,这致使他起初任教的几年不懂如何与学生沟通,之后只能通过经验的累积弥补这些不足。他很欣喜地看到领导力训练营的诞生。目前,美国众多高校,例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都极为鼓励STEM领域的教授参加该训练营,并提供相应数额的经费支持。美国高校除了派教授去MIT参加训练营,还可以把两位培训师莱塞森教授和麦克文尼请到学校里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专属训练营,为教授们的行程安排提供便利。

  当然,领导力训练营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莱塞森教授表示目前美国各大高校开设的领导力培训项目依然较少,仍有大批的高校教师从未参加过类似的培训。他说,美国的企业每年投入140亿美元用于员工领导力的培训,但他们却忽略了对本校老师的领导力提升,造成了领导力训练营在学术界的匮乏。

  而对于中国高校而言,教师领导力还是一个比较陌生和令人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们很难将“教师”和“领导”联系在一起。北京某知名高校教务处的一位老师对笔者表示,他接触过很多种类的教师培训,但是高校教师领导力培训却闻所未闻。中国高校需要以开放的思维来看待和理解“教师领导力”,尤其是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当下,这种新的“软实力”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教育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量不容小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大学老师领导力培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