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瞎折腾只会让你一步步沦为平庸

2017年02月22日15:35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年轻就要多折腾。”

  相信这句话的人,只有极少数在三十岁之前能杀出一条血路,余下的大多数都还会在三十岁到来之时,挣扎于生存的贫困线,职业的迷茫线与家庭的压力线之间。

  是这句话错了吗?

  话没错,是大多数人理解错了。

  他们认为“折腾”,就是天马行空的尝试,不顾一切的奋斗,以贫困为荣耀,把失败当勋章,趁着年轻,把身上的冲劲都消耗干净,然后说自己拼过了、折腾够了,虽然一事无成,但是没有遗憾。

  而真正在折腾中成功的人,他们深知职业之路的漫长艰险,而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力求将每一份努力都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他们不断用三个经典问题拷问自己,以此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

  1、我想要怎样的工作?

  2、我喜欢怎样的工作?

  3、我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工作?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威廉,微信公众号意见狗威廉(id:opiniondogwilliam)。

  1

  我想要怎样的工作?

  喜欢的未必是想做的

  早在大学时代,甚至更早,每个人就有了对未来从事工作的懵懂盼望。也许再早一些,我们把它叫做“梦想”。

  像许多小孩子一样,本狗小时候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后来初中时想成为一名作家,到高中就成了金融大亨,最后上完大学四年,觉得还是做个码农靠谱。

  在与现实接壤前,梦想总是脆弱而易变化的,然而它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些心血来潮。有的人一笑置之,有的人或许就因此笃定下来,奋斗终生。

  在确定工作前,你最需要确定的,是你现在“想要”的工作,真的是你未来想从事的工作吗?

  还记得本狗刚上大学不久春节过年回家,恰好和父母朋友家的孩子,一起去一个长辈家拜年。

  席间谈天说地好一会儿,就问起两个人读的专业与未来的志向。

  本狗那时就说了,目前虽然读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却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真的感兴趣,研究生还是想了解下从高中起就感兴趣的金融。至于职业生涯,走一步看一步。

  说完,席间的长辈们都好像都露出了些许失望的表情。

  至于我的同辈,大学出国留学,读的是当时大火的精算专业,当下就表态,说自己十分热爱精算,立志成为一名精算师。

  话音未落,席间的长辈们纷纷露出欣赏的神情,说这个孩子立志早,将来必成大器。

  说实话,本狗那时是不信的,刚进大学,多半是家长一拍脑袋选的“热门专业”,还没真正工作,就斩钉截铁说要热爱终生,是不是为时尚早?

  四年过去,我倒是如愿以偿,离开家乡前恰巧再次见到这位伙伴,却听说他已不堪精算师考试的折磨,准备转行了。

  “想要”是一个努力追求与积极尝试的过程。

  不要过早下结论,认定想要做的工作独一无二,以至于其它的都看不上眼。

  也不要心猿意马,觉得自己三百六十行、做嘛嘛样行,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2

  我喜欢怎样的工作?

  不断询问“我是谁”

  在“想要”的追求过程中,绝大多数人的目标都是寻求现实与目标的匹配,也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想要做的,恰好就是自己喜欢做的。

  要知道,这世界上能找到自己喜爱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而这其中的大多数,都十分轻松地超越了那些仅仅为了生计而工作的人,在事业上做出了出色乃至卓越的贡献。

  若你能经过重重艰辛,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并持续充满激情,你就已经是难得的幸运儿了。

  只可惜这样的事儿,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发生,就如同要恋爱中找到真爱一般,有些人能与初恋厮守终生,有些却要经历多些波折。

  有人会问本狗,“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换了很多次却也未能称心,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事实上,我们虽然很难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工作,但我们至少会比较容易知道自己不喜欢做什么工作。

  在不断的尝试与筛选的过程中,你能逐渐缩小自己可能会喜欢的工作类型,同时也增大了不同类型工作间的比较范围,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3

  我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工作?

  发现与职业契合的核心需求

  要是现在的工作除了钱,什么也不能提供给你,你还想要继续下去吗?

  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生存过程,都是基于对某种需求的追求。

  这个理论大概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一是人人都有需求,某层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求将出现;

  二是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求,该需求满足后,下一步的需求才能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同理,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你喜爱的工作需要在发展的各阶段,满足你不同层次的需求。

  或许你一开始只是想要有一份收入,满足安全与经济独立的需要。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当前的工作无法持续提供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就可能让你失去前进的动力。

  对于本文的读者来说,我想纯粹的生存需求也许存在,但却不是中长期内最需要关注的需求。

  我们关注的,或许更多会在“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这三点上。

  “社会需要”,是人社会属性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找一群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人共事,和这群人相处工作时能感受到被接纳与认同。

  我曾问一些在公司工作长达二十年以上的老员工,他们为什么愿意一直留在这里。

  除了喜爱自己的工作内容之外,他们也会说,是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或是某一个热爱的团队、因为公司的氛围,这就是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

  至于“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对于不同类型的职业与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它们之间的适配不尽相同。

  自我核心需求与职业核心需求越适配,就越容易在同类群体中脱颖而出。

  有一个很著名的测试叫MBTI,源自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人格分类学说。他将人格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两个方向,分别为:

  外向(E)和内向( I );

  感觉(S)和直觉(N);

  思考(T)和情感(F);

  判断(J)和知觉(P)。

  四维度组合成为人格,如INTJ,ENFP,ISFJ等。

  通过对自我人格的分类,我们可以去以此揣测自己不适合或是相对适合的领域,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与职业生涯发展契合的核心需求。

  比如,你很难让I(内向)型人在销售,公关等领域有所成就;反之,他们在研究,技术等需要更多思考的领域或许就有着先天的优势。

  再比如,J(判断)型人比P(知觉)型人更稳重、细致,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缺乏随性的创造力。­

  在追问自己的过程中,你也会渐渐发现,导致自己喜欢某种工作的原因,或许不仅仅是这份工作本身,更多的是­­­­­­这份工作所为你带来的核心需求的满足。

  基于这份需求,你就能更坚定地去寻求更加适合的发展方向。

  一份最佳的工作,既能够满足你的核心需求,同时能够满足你与日俱增的物质需求。

  如果你平日里工作勤勤恳恳,老板只跟你谈理想,对涨薪只字不提,也许是时候和老板谈谈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工作需求职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