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比特海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将无尽的资源送到我们的眼前,听着 “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长大的我们却很少会将一本书读第二遍,甚至面对这浩瀚的选择无从下手,因而现在有一种新的书籍形式冒了出来 —— 解读版书籍。
顾名思义,解读版书籍是为了解决 “海量书籍” 与 “有限时间” 的矛盾关系而出现的,将 50 万字的书精简成不到 5 万字,将精华提炼、将难点拆解。
可是我却对 “解读版书籍” 一直没能爱上,甚至从一开始就是排斥的。这份质疑来自过去阅读文学作品上栽过的一个巨大的跟头 —— 阅读了经典名著的少儿读物。
◆阅读少儿版书籍的大坑 ◆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妈妈曾经在暑假时给我买了好几本外国名著,像《傲慢与偏见》、《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等书的少儿版。
所谓少儿版就是把故事中的大量场景描写、心理描写这种旁枝末节通通剪掉,只留下主线和主要对话。
少儿读物对孩子们来说减轻了阅读的负担,但是特别糟糕的一点是会让他们,至少当时的我误以为这些作品之所以经典,不过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使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会?因为我读的并不是悬疑小说啊,被砍去的可以被称之为细节、铺垫,但也恰恰是精华、内蕴,只留下一个故事的空壳,自然读得没有滋味。
本以为通过降低阅读难度能够培养起阅读兴趣的一个选择,却给当时的我造成了一个深深的误会,对阅读文学作品再也没有提起过兴趣。一直到很多年以后,偶尔看到了一段列夫·托尔斯泰的采访,再次翻出了他的原著,我才发现那么多年来我错过了什么。
◆解读版书籍的大坑 ◆
我担心因为儿时的阴影会让自己误会解读版书籍,毕竟我栽过的坑属于虚构类作品,而解读版的书籍大多属于非虚构类。而过去少儿类图书的编译者的水平可能也大大影响了我当时的阅读体验。因而抱着实践出真知的态度,我还是在手机上订购了好几本解读版书籍来翻阅。遗憾的是,我依旧没能爱上。
像笑来对浓缩书的定位,如果把解读版作为筛选书籍的一个工具,仅仅用来了解概况我觉得没有问题,但如果真的抱着吸收知识的态度,同时想要通过阅读解读版书籍来节省下时间,我觉得解读版书籍不是神奇药丸。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翻完一本书,看完一篇文章,刹那间有种茅塞顿开的顿悟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书中读来的精华部分慢慢消散,当你有一天再次翻开那本书时,甚至感觉自己是在读一本新书。
读一本书尚且如此,听或者看一本解读版的书籍呢?或许当下会觉得在知识的海洋里沉沉浮浮,可没过一周,几乎什么都记不得,抓不住。
最近从 Xdite 那学到了一个新概念 —— 学习金字塔的知识留存率,实践、教授、讨论属于留存率更高的主动学习方式。而阅读、听讲、演示都属于学习留存率非常低的被动学习方式。
如果阅读的留存率是 10% 的话,那阅读解读版的留存率可能不到 1%。原因是,一个知识的吸收并不取决于它的 “干货” 成分有多高,而是它能否横向或是纵向地去和你过往的知识体系产生足够多的连接。
最好的学习是把脑海中所有的知识织成一张网,而重要的知识点能够有足够多的线索让你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提取出你需要的信息。
◆理解作为代价值不值得 ◆
解读版为你节省下的是时间,作为代价,被砍去的是什么呢?是深刻的理解。
每个人的理解程度大相径庭,对某些人来说非常熟悉的例子,也许对另一些人来说是理解上的利器。而精妙的类比和比喻对一些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对其他人也许是知识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粘合剂。
这样一层又一层被删减过后的干货,你可以称之为精华,但却难以使之深深镶嵌入脑海,与旁支相连。在吸收的过程中,越是追逐纯粹的干货,越是容易让它们变成孤岛,无法深刻记忆又无法轻易提取。尽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却让理解大打折扣。
清华大学的教授赵南元说过这样一段话:
从前听长辈说,人到老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我原以为,大概是因为老花眼看不清小字之故。或者是来日无多,学习的性价比下降,学习的欲望也就相应减退了。
等到自己也到了这个年纪,就发现这两个原因固然都有,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看东西多了就会发现,真正有价值,值得花功夫和精力认真去看的作品,少之又少。
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种态度显然不对,年轻人看什么都新鲜,都未知,都长见识,不吃前两个烧饼,只吃第三个烧饼也吃不饱。不阅读很多糟粕,也没有能力发现精华。
赵教授的这段话让我深以为然。我们总是想尽办法要读最优质的书,跟着最好的老师,听最精辟的见解,在这条追逐 “最” 的路上,产生大量的恐慌和焦虑。
我们不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在 “可能不那么好” 的书上,哪怕多一分多一秒。我们希望其他人帮我们整理出解读版书籍,把精华摘要出来,嚼碎了喂我们吃,帮我们节省下时间的成本,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捷径可走呢?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阅读所谓的 “糟粕” 在所难免,这就是你在建立阅读审美时不得不付出的成本,在加深理解时不得不付出的时间。
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读,值得读几遍,往往需要你自己去品味,我也喜欢听樊登说书,可是我更喜欢的是让他引起我阅读的兴趣,而不会用他的解读代替自己的理解。
有些步骤无法跳过,有些时间无法节省,在阅读这件事上,慢就是快,还是得靠自己,慢慢走。
▲ ▲ ▲
作者简介:
江梦柳,新生大学会员。喜欢阅读、写作,正在学习编程,想要拥有一个有趣的人生,了解真实的世界,探索更多的可能,想与学习一生为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