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启蒙有个规律 父母一定得抓住

2017年12月13日11:28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作者 | 巧宝妈妈 

  憨爸的话

  前几天憨憨数学老师在给他们讲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1、1、2、3、5、8、13 。。。 这样的一串数字。找到规律了吗?其实后一个数字是前面两个数字之和。

  讲着讲着,老师突然给孩子们看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图片,它把蒙拉丽莎分割成了很多扇形,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些扇形的半径竟然满足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

  达芬奇曾经说过,“绘画就是一门科学,需要能像数学一样严密论证”。

  老师也正是用这个例子给学生灌输一个道理:数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往往数学好的人学艺术的天赋也会很高!

  我的朋友巧宝妈妈在这方面是高手,她特别善于用数学的手段来引导孩子的艺术,那天聊天时,我才跟她说了几句话,就迫不及待地求她写篇心得给我了,今天我也把这篇心得分享给你们!

  (by 巧宝妈妈)

  首先,感谢憨爸约稿,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运用音乐和美术手段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规律感。我这里所说的艺术是指涵盖音乐、美术、建筑等等所有艺术类别的总称。当然啦,我讲不到非常专业的技术,我只能分享一点点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来培养孩子,至于技能方面,还是要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说到规律规则、逻辑推理,我猜很多时候大家首先会想到跟这个关系最紧密的是数学。没错。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学艺术,但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学数学,而数学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庞大又精细的体系,如果没有规律和规则感,那么对于数学的逻辑理解就会出现漏洞。于是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坎儿,随后家长们迫于无奈又只好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

  大多数时候,家长会送孩子各种兴趣班,认为学琴或画画,就是学音乐和美术本身。但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个总体感。培养孩子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性训练,而是希望培养孩子综合运用各项技能的能力,而艺术对于整体学习恰恰就是起到一个融合的作用。

  今天我就来谈一下如何运用美术和音乐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在潜意识当中建立起下意识习惯,去寻求客观事物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美术,是跟色彩和结构相关的学科,它是从视觉角度进入大脑,让孩子学会分析从视觉角度进入大脑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和整理。

  如果我们会希望培养孩子看到某一种规律,然后在理解这样的规律之后,重建这样的视觉效果,这一个分析和重建的过程,就是我们希望培养孩子具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明,下面这张图是,巧宝小的时候玩过的,叫做apple pattern

  这个游戏看上去非常简单,只需要按照ABC的出现顺序涂颜色,涂相应的颜色即可,但是如果仅仅这样就不叫艺术数学了。艺术的魅力,就是产生丰富的变化,当两张一样的模板涂上不同颜色的时候,展示出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

  看看把两张图片放在一起比较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我希望通过这一个模板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客观现象可以有纷繁不同的变化,但是在这一个现象背后的规律只有一个。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能力。我们希望孩子学会首先从现象当中提取出所有现象所共有的一个规律,然后在这一个在理解这一个规律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变化。对这个过程我认为可以用decode(解码)和code(编码)来描述。我喜欢画画,尽管我画得谈不上有技术,但是在画画的过程中我理解了一个道理,美术作品本身永远无法百分之百复制,但是艺术风格和构图特点等等可以相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一些画家归类于古典主义画家,一些画家归类于抽象派画家,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点。

  当我们在教孩子画画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孩子观察这一个类别的绘画作品有什么样的共同点,然后让孩子按照这个共同点,来画出他们所做的这一个类别的绘画作品。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Youtube上有一个画家教小朋友画毕加索风格的狗。先讲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风,然后给小朋友演示如何在这样的绘画风格下画一只狗。

  立体主义的特点是人物的各个面部器官都在一个平面上。随后画家演示如何遵从立体主义风格来画一只狗,于是便出现了下面这几幅图片。

  我引导孩子热爱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没有所谓的对错,孩子不需要去考虑对或错,或需要迎合任何人去画出别人想要的作品,他只需要自己高兴,画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就可以了。而这一点恰恰是培养孩子成年后进行创作性脑力活动最不可获取的欲望来源。我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思考,会创作,而不仅仅是会背书,会刷题。

  以上是关于艺术创作,创造出来的是一幅一幅的画。但是跟规律性关系更紧密的是艺术设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设计艺术作品中如何体现规律。下面这张图片中的各图都是几何图形以不同形式和颜色组合在一起的。当数学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它们便让彼此产生了美好的变化,数学不再是乏味的几何证明题,艺术也不再是无逻辑的某种玄幻感觉。

(https://i.pinimg.com/600x/c5/eb/cb/c5ebcb8f546e85f3bd4dca7f598b84cb.jpg)(https://i.pinimg.com/600x/c5/eb/cb/c5ebcb8f546e85f3bd4dca7f598b84cb.jpg)
(https://i.pinimg.com/originals/c9/7c/25/c97c25b29eeebb64ba864ff770b65b05.jpg)(https://i.pinimg.com/originals/c9/7c/25/c97c25b29eeebb64ba864ff770b65b05.jpg)

  谈完了美术,我们又来谈谈如何从音乐角度入手培养孩子理解规律的存在。

  音乐作品对于规律感的培养和美术作品是一样的道理。我之所以认为音乐是不可或缺的,是因为它是从听觉系统进入大脑,孩子需要用耳朵这一个感官去接受信息,再用大脑分析,这样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书面文字可以替代的。换句话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这样的能力绝对不是考试、刷题、背书可以训练得出来的。

  在当下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孩子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一些乐器,或者就算没有接触过乐器,多多少少还是听过或唱过一些歌曲。对于孩子来说,音乐当中的节奏感,就需要去掌握它出现的规律,要不然就算是随意扭扭屁股都不一定踩得到乐点上。我喜欢陪孩子一起听听古典音乐,是因为孩子能够在听音乐的过程当中去体会节奏。比如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里演奏的乐曲都会有不同的节奏。《蓝色多瑙河》就属于圆舞曲,是四三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的节奏很明显就跟圆舞曲节奏不同,是四四拍。所以我希望孩子听音乐,哪怕欣赏不了,但至少能够听得出来音乐当中出现的节奏。这样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规律可以以不同形式,在不同领域出现,而规律感本身是我们希望培养孩子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不要用语言告诉孩子四四拍和四三拍是什么意思,而是要带领孩子去感受不同节奏的作品。

  希望各位爸爸妈妈可以陪孩子一起欣赏各种音乐作品。比如,乔治温斯顿改编的《卡农》。卡农本身是一种音乐的写作手法,各声部有规律地互相模仿。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听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种摇滚节奏,叫Boogie Woogie。节奏特定,但是可以非常自由地演奏音乐,很随性放松。当然咯,对演奏者的技能要求也比较高。喜欢的爸爸妈妈也可以去找些这种风格的音乐来体会一下。

  引导孩子去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从听觉系统上建立节奏感和规律感。从听觉系统理解规则感和规律感,能够帮助孩子在未来学习类似语言这样的学科时充分运用这个能力,理解语言的起伏变化等等现象,这种分析能力不是由家长或老师教授的,而是要开发和保护孩子自身能力。

  节奏感与规律感,不仅仅是在音乐和艺术作品当中出现,它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有体现。孩子要学会从纷繁复杂各自不同的事物现象当中去,抽取出它的共有规律,这个过程叫做analyzing and categorizing(分析与归类),当孩子建立起了这样的规则之后,又要学会在遵从规则的情况下,重现事物现象,这个过程叫做representing(再现)。这样一个由具体现象到抽象规律,再由抽象规律到具体现象的过程,是每一个学科都需要的。它不仅仅跟数学课,或语文课,或物理化学课有关系,它还跟孩子观察事物现象的能力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而仅仅只解决眼前所出现的一些固有的题目,那就只能培养单一应试能力,而缺乏美感,缺乏丰富的变化。我希望培养孩子学会多维度、多角度、跨学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点很明显是单一化的教学无法做到的。

  做为一个妈妈,我并不认为自己是虎妈,我也不想当虎妈。以上是我对培养孩子能力的一个分享。感谢各位家长。也感谢憨爸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作者:巧宝妈妈:英语专业博士,目前在国内一所大学任教。研究兴趣包括儿童学习动机、父母教育角色、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等,译有斯坦福教育专家所著家庭教育书籍《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爱上学习》。

  憨爸在美国:硅谷工程师爸爸,分享美式教育理念和资源,专注于英语、数学、科学启蒙,一定让你脑洞大开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艺术启蒙达芬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