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的90后背后隐藏的是深深的焦虑感

2017年12月18日14:52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作者 | 狂傲学神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

  佛系健身:下班后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开心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最近,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让“佛系”成为了网络热词,更是衍生出“佛系恋爱”、“佛系考研”、“佛系游戏”等一系列的段子。所谓的“佛系”生活态度就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按照文章的说法,90后们已经无欲无求了,他们对生活没有太多的追求,得过且过就行,在一些人的眼中,这是一种很“丧”的方式。然而这到底是网络上的调侃,还是现实的写照?

  “佛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14年,日本媒体曾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

  而这种现象也不仅存在于中国,它更像是个时代特征,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称之为低欲望社会,总结起来大概就是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

  或许正是这种看起来无欲无求的状态,让人们想到了佛,所以就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之为“佛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好,和打了鸡血天天鼓吹成功学的愤青相比,“佛系”至少让人相处起来会比较舒服,他们自得其乐,与世界和平相处,看起来一片和谐。

  但是人们的状态真的是段子中所写的那样淡然吗?或许并不是。在他们的无欲无求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焦虑感。打开网络,你会看到一大批描述90后的词语:秃头、养生、油腻、中年人等,从中你可以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失落感,这也许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他们恐惧于自己被时代所落下,从而无比地害怕衰老,甚至很多二十不到的大学生,也经常将“老了”之类的词语挂在嘴边。

  人们对所谓的“千禧一代”抱有太多的希望,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较为丰裕的和平时代,并且享受到了互联网高科技的福利,所以也就对之抱有了太多的期望,一旦发现并非如此,便倍感失望,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自私自利、一事无成。

  而他们也将这种期望带入到了自己的身上,而当进入社会后才发现,现实远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都让他们压力增大,产生迷茫、焦虑以及自我怀疑的情绪。

  甚至更有可能的是,今天的“佛系青年”也许就是昔日的“热血青年”,他们曾经中二而又热血沸腾,不切实际地认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首富或者成功人士,而进入社会后才发现,那真的只是一场幼稚的春梦。他们无法改变现状,于是便干脆用这种“不抵抗”的态度来自我逃避。

  如此看来,“佛系”的风轻云淡只是表象,骨子里的焦虑才是现实。也许很多时候人们对90后存在着很多错误的想象,叛逆、有个性、新潮、注重自我感受,这些都是人们对90后的标签。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年轻一代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个性,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去买苹果手机以及各种最新款式,会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流行词汇,但也就仅限于如此,而在生活方式、职业以及个人发展等重大事情上,他们则显得异常保守。

  很多人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焦灼于高昂的房价,感概于自己不再青春貌美,他们厌倦于社会上单一的价值观,却同时轻易地向生活妥协,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多元很自由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选择摆在面前,看上去都很好,好到让你不知道想要什么,而这时最大的困惑则变成了不知道该选什么。电影《猜火车》中有这么一段著名的台词: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想象,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拥有全部,对于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这是一件好事,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反而在这迷宫中走失了,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便索性放任自流了,于是也就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便就这样认命吧。

  这或许也就给人们一种假象,认为90后是无欲无求的出家人。其实,在这波“佛系”热潮中最冤的人也许就是佛,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误读了。人们常常认为佛是无欲无求的,天天坐在寺庙中念佛经敲木鱼,不关心凡尘杂事。

  殊不知佛也是无欲则刚的,佛不是什么都不追求,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地为之守护,至于其他事情那就不计较了。

  提到佛,你最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唐僧,他可以为心中所追求的神圣佛经,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奔走于艰险的道路上,那么这算是“无欲无求”吗?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提及过:

出世以后,再回到入世,就是从’看破红尘’以后,再回到红尘,这时候,这种境界的人,真所谓目中有身、心中无身。他努力救世,可是不在乎得失,他的进退疾徐,从容无比,这就是真的佛、真的菩萨。

  所以说,所谓的“佛系”完全是一种误读,那不仅不是佛,而且离佛还远得很。

  不过,“佛系”这个词更像是宽泛的概括,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在某些地方表现出“佛系”的特征,这其实也挺好的,完全没有必要斥之为消极低落。

  更何况,在当代社会,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那股浓厚的“我执”,而非清心寡欲的淡定,毕竟在生活中,能够心平气和的人实在是不算多。

  淡然平和只是表象,只是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内核,它可以不是外在和社会所为你制定的世俗标准,而是一个真正内心渴望去追寻的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很抽象的事物,如果没有这些,那表面的无欲无求也就会沦为一副空架子。

  人们常常认为佛都是慈眉善目的,殊不知佛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这是一种有所求的无欲无求。正如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中对莫问剑的描写,莫问前程有愧,但求今生无悔。或许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有资格说自己是真正的“佛性”吧。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焦虑感90后生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