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只是假装内向

2017年12月26日06:30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作者 | 李枫 

  “你好,请你自我评价以下你的性格。”

  “我是一个性格外向/内向的人。”

  这应是有过面试或被面试经历者听过、在简历上看过与写过的,关于性格总结最多的话了,然而事实的真相可能是,多半觉得自己外向的人真的很开朗,而一部分觉得自己内向的人其实并不内向。

  1、内向不是不能,而是不喜欢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必须先了解性格内向究竟是什么内涵。

  内向与外向是相对于获得心理平衡状态的方式比较来定义的,一般来说,内向性格的人习惯通过内心的思考、整合外部信息进行自我加工、处理、得出自我判断因素的结论来获得心理平衡。

  内向性格的人外在特征表现为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热闹、不喜欢团队型事务等等。

  但这个世界对于内向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不喜欢=不行,小时候上学与职场上我们听过类似于“这孩子怕生,不敢说话”“他太内向,不能领导团队”等等的内向偏见比比皆是,现在我们社会上迫不及待送自己的孩子去性格塑造班,生怕孩子内向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可事实上是,内向性格人群在交际交流、团队事务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不比外向者差,只是他们对于可介入的交际选择更苛刻而已,许多名人都是内向型性格,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都是如此,我们身边最显著的一个例子也存在,当你难过时,与一个专注于自我的外向者交流好?还是选择一个对情绪更细腻敏感的内向者呢?

  显然,在这种语境下内向者的沟通倾听能力更强大,因为内向者处理信息能力更细腻与专注,所以她能敏锐的戳破你情绪的致命点,内向性格的人并非不善于交际,并非没有能力进行团队合作,她们多数情况下是不喜欢。

  区别了这一点后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内向的人往往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性格诉说给别人,恰恰相反,一些并不真正内向的人,往往会标榜自己很内向,用以来博得外部世界的关注。

  2  为什么有人喜欢说自己很内向?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会给自己贴上一个内向的标签呢?认为自己内向如何可以获得外界关注呢?

  其实,这与内向者给予世界的一个错觉有关,那就是内向者往往可以规避更多困难和风险,因为内向者看起来更有理由回绝一些要求、拒绝一些挑战,然后表现出近似懦弱的特征,来博得一些同情。

  就这样,渐渐的对于某些并不内向的人来说,认为自己内向也成为了一个隐藏真实自我很好的借口。真正的性格内向与某部分人以内向为理由隐藏自我截然不同,内向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隐藏自我只是一种短期的权衡行为与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隐藏自我的人在长期相处或关键时刻总会暴露真实的性格——你也许某天会惊讶的发现,每天自怨自艾说自己内向的人,一旦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会立刻主动成为话题的主导者,别惊讶,这就是假装内向。

  3、你只是期望你“内向”

  自我认定为内向,会给予自我一个心理暗示,为自己构建起一道虚假的保护的屏障,人天性具有趋向舒适与逃避困难的本能,当年遇见某些你本有能力与应对的挑战时,为了拖延自己面对困难的时机或规避困难,“我很内向”的暗示往往会成为一个绝佳的理由。

  一方面它完美的解释了你为什么不去与人交流,不主动进行尝试,更重要的一点是,将自己定义为性格内向,不会引发人的心理愧疚感。

  如果一出生人们就告诉你,你是外向的人,那么如果你不社交不合作不参与集体活动,你会责备自己拖延、能力弱、效率低下、胆量小,而内向不会,它以性格谎言掩盖了你的所有可能存在的缺陷。

  4、面对自我,走出性格定义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内向的人都在隐藏自己,这世界的确存在规模巨大的内向性格人群。

  但性格不是一个绝对性的定义,因为经历、主观动机、环境的影响人的心理状况也可能发生巨大影响,改变基因定义的部分性格特质,我们需要抛开自己对性格定义的先入观念,不能因为你认为自己性格内向,就逃避一切以内向为理由就可以逃避的行为,也不能因为你觉得自己性格外向,就把口无遮拦当做开朗的代名词。

  而一旦你经历了尝试了,一切低质量的社交、低效率的团队合作让你痛苦不堪,你异常讨厌热闹,那么你也许就是一个真正内向性格的人,而在确定你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后,你更要反复强调这一点:内向不是缺陷,它是占据人类比例50%非常正常的一种人格,且同样具备外向不具备的特征优势。

  不要带着“我内向我不善于交流”的预设去走进工作与生活,渐渐的你会发现,内向没有阻碍的你进步,认为自己内向就必须如何如何而带来的心理恐惧和故意拖延才是。

  内向的人不喜欢销售,外向的人不喜欢文秘,但这些都不代表彼此没有能力做好这些,每一种性格都有数不清成为天才的例子,每一种性格也都有各自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朋友、家人与爱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诚实的接受挑战,诚实的发现自己的性格特质,然后扬长避短选择最合适的职业或生活方式,不要预设性格的必然条件,不因为世界对内向者特殊的偏见而给自己心里暗示,走出性格自我定义的魔咒,也许,内心世界的改变就从下一刻开始。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作者简介:李枫:自媒体从业者、视频作者、娱乐公关、直播公关、媒体营销从业者,业余爱好写作,对炒作、危机公关、形象公关等内容十分熟悉,喜欢对社会热点用中性的角度提供能帮助人反思自我的方法论,或提供读者可以争论思考的观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性格心理交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