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让孩子成为白痴天才吗?

2018年02月08日12:04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作者 | 赵学敏 

电影《雨人》剧照电影《雨人》剧照

  如果让“雨人”去参加直播答题

  最近,直播答题比较热,据说每场奖金几十上百万,参与者动辄上百万。一个朋友跟我说,这是她儿子在寒假上各种补习班之余,最喜欢的“放松学习”。这个小学五年级男生尽管答题奖金数为零,但很开心涨了知识。

  小范围调研了一下,鼓励孩子在直播平台上答题的家长还不少,他们的理由包括: 

  • 快乐学习,娱乐中涨知识;

  • 减少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

  • 很励志,参加答题的“学霸”不少,有一个大学生获得103万奖金。

  看来,在一定程度上,基于网络平台的直播答题在报纸、电视版“知识竞赛”各领风骚数十年之后,以其零门槛和巨额奖金,再一次掀起了“知识风潮”。

  跨越时空地想了一下,如果让“雨人”去参加直播答题,会怎么样?其他参赛者会被碾压到何种程度?可有还手之力?

  还记得当时看电影《雨人》,那个“怪人”虽然话说不清,还有很多“傻子行为”,比如必须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但是,他非凡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让我备受震撼——可以轻松背下整本电话本、做四位数以上的乘法运算,甚至可以在拉斯维加斯如赌王般算牌打牌……如果我有这样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高考夺榜岂不是如“囊中探物”。

  学了教育学,读了更多书以后,才知道有我这样天真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是一种对于“白痴天才”患者的浪漫化假想。在精神病学界,“白痴天才”(idiot savant)是一个专业术语,他们大部分患有孤独症或与孤独症相关疾病。

《雨人》宣传海报《雨人》宣传海报

  这个术语的提出者——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朗顿•唐恩(John Langdon Down)公开过他诊治过的一些案例。比如有个孩子,只要看过一遍就能把一段冗长的文字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另一个孩子能在几秒钟内运算两三位数的乘法。还有一个对音乐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看过一场歌剧之后就能把整场演出的所有咏叹调完整地回忆出来。

  唐恩之后,又有十几份白痴天才的病历被公开。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兼有白痴和天才两种特质——一方面生活能力低下,看起来像傻子;但另一方面,记忆力或计算能力超群,被称为记忆大师、算术超人。

  之所以产生如果“雨人”参加直播答题的联想,因为这样的竞赛胜出者需要记忆力超强,但对所记忆的东西并不要求真正理解,而这,正是白痴天才的强项。

  真正掌握的知识才是知识

  我们的教育一直刻意强调记忆的重要性,记性好、记忆力强被当作是特别值得称道的能力。

  犹记得,小学的时候我的同学们比赛背唐诗,中学比赛背英语单词和元素周期表,还有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位数,谁背得越多,就越厉害,当时比赛的基准线是小数点后20位起。

  还记得一个大学同学,号称记得地球仪上的每个国家,于是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当同学们聚到一起想不出好的休闲娱乐方式时,就一起来“拷问”他。直到大三,大家的注意力转到实习、考研、找工作这些与未来生计密切相关的事情后,他的天才记忆力才逐渐不被关注。

  然而,一个人仅仅知道了猪叫猪有什么用?知道了西瓜叫西瓜有什么用?除非用于参加类似的知识竞赛,回答他们类似这样的问题:

  • 《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时间与下面的哪个历史事件在时间上最接近?

  •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没有谁?

  • 第四套五角人民币纸币正面的人物是什么性别?

  记住这些基于名字、概念的碎片知识,有助于应对考试,也是知识竞赛场上的“神器”;但对一个人真正的学习,几乎没有作用。

  教育哲学家杜威主张“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每个人都期望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希望能够控制环境,孩子也不例外,这便激发了他的学习欲望。孩子在观察和参与他所处的世界时,会遇到个人和社会的种种问题,这些疑难的问题促使他去解决,去运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在这个主动探究过程中习得的和运用的知识,是活的知识,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有逻辑的认知体系,并能有助于深度思考。

美国著名进步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进步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

  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单纯记住了很多未经理解的碎片化知识,虽然可以在知识竞赛场上风光无限,但本质上就跟白痴天才或者机器人没有两样。

  如何真正地学习?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自传里讲过他的父亲如何教他观察自然,从而启发他科学思维的故事。

  夏天的周末,父亲常常带着小学生费曼去纽约附近的卡次基山,漫步于丛林时给他讲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

  当别的小朋友还在比拼谁能说出一种鸟的不同名字时,费曼的父亲却告诉他,即使你知道所有语言如何给这种鸟命名,也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罢了。“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于是,儿童时的物理学家费曼,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

  怎样真正懂得一个东西?费曼的父亲用提问引导他思考。

  父亲先问“那只鸟为什么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费曼猜测是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停下之后要梳理整齐。

  父亲追问:“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对吗?”

  于是他们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于是这就否定了费曼的猜想。

  当费曼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时,父亲才抛出解释:“因为有虱子在做怪。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这不是结尾,父亲最后还有一句:“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 

  这才是真正地引导孩子学习,是杜威提倡的“做中学”,是在孩子的好奇心被诱发之后,经过观察、思考、推理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后的收获,不只是虚渺、碎片化的知识,而是习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文由赵学敏原创,授权“向日葵国际教育”独家发布。

  赵学敏,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费曼雨人天才白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