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话伏贴:“冬病夏治”的来源

2014年07月21日10:09   教育专栏  作者:朱伟  

  现在入伏去贴“伏贴”的人越来越多,“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方法也越来越为人津津乐道,张璐这个名字随之也就被人挖掘出来。

  他是清初的三大名医之一,苏州人,明亡之后,他躲进太湖隐居著书,将自己的行医经验写成了16卷《张氏医通》,因这部书,他确立了自己的医学地位。据说,“伏贴”的疗法就记载在这部医书里。

  《张氏医通》现在全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阅读,但没有检索,也就无从找到有关“伏贴”的原始记载,从头到尾去阅读这样一部医方又没有耐心,这工作大约也就无人去做。我们现在是习惯了找不到出处就任意到处引用。

  但所谓“冬病夏治”的理论究竟源自哪里?现在的网络百科中,一律照抄成出自《内经·素问》中“四气通神大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与“六节脏象大论”中的所谓“长夏胜冬”。但《素问》这两节中其实没有有关“冬病夏治”的记载。《素问》中所说,都是顺应天时地理的调养,所谓“五日谓之候(一年72候),三候谓之气(节气,72候为24节气),六气谓之时(6个节气组成一季),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治也。五运相袭,而皆治之。”“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是指五行关系。四季对应五行,所以夏分出一个长夏对应五行中的中央土。长夏按照一般的说法,是指季夏六月,中医则说是夏之最后的18天,它处在中央位置,在五气中属湿,在五脏中属脾,也正对应着伏。

  之前我读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说到农历六月是,此月肾、肝都气微,脾旺。这三者关系,肾为水,肝为木,脾为土,脾借木气疏之,而肾为肝之母,所以,脾旺便导致肝、肾都弱,所以要增咸减甘以补肾,因为肾是根本。这是水与土,也是长夏与冬的关系。

  我没有读到《张氏医通》中有关“伏贴”的记载,但选读到他对咳嗽的分析,确实对五行关系认识深刻。他认为,咳嗽者,必责之于肺,因为“肺为清虚之腑,毫毛必咳;又肺为娇脏,畏热畏寒,火刑釜烁故嗽,水冷金寒亦嗽”。这认识一般人都能理解。但他进而认为,“治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反归重于肾,盖脾者肺之母,肾者金之子,故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子也。”所谓“伏贴”治咳嗽、气管炎,“冬病夏治”的原理大约就在这儿。《张氏医通》中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不过是生痰之器。

  我读到的《张氏医通》这一节,治咳之方还是用张仲景的“小青龙汤”,其方是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与现在“伏贴”的配方接近。而其小青龙名,青龙是东方木神,龙为水族,对应的也是五行关系。

  网络百科上,哪怕这样稍微做一点认真的功夫,也能多提供一些可供人进入的途径。但现在时代,好像一切都不必深究了。

  总之,中医是国人值得骄傲的太深奥的学问,我这只不过读到一点皮毛而已。就这“伏贴”的渊源关系,相信专家们会有长篇大论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伏天 伏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