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拼高分反复让孩子参加SAT考试的中国家长

2015年06月07日10:39   教育专栏  作者:薛涌  

  有一位家长[微博],孩子在美国高中当学霸,SAT考了快满分,非要把孩子送到我门下修炼。我告诉她不必:孩子有足够的条件利用美国的文化资源自然发展,当家长的不必为这么优秀的孩子发愁。她则说:还很不够,要更优秀。于是就向我通报某位被顶尖常青藤录取的学霸的指标:标考:SAT1 2330,其中阅读800,数学800,语法写作730。托福[微博]113。AP美史,美国政府与政治,微积分,英语语言与写作,都是5分。sat2:拉丁语,世界史800,文学800,数学800。纯粹大陆背景,并非在美国读的高中。

  看她说得有鼻子有眼,而且这样的业绩确实不可思议,我就把这些信息贴到微博上。没想到,另一位家长马上约谈。电话接通后立即告诉我:那位不可思议的学霸她认识,自己的孩子和他说前后班。不仅如此,还有几位成绩几乎满分的。一时间,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掉到的学霸堆里,好象谁的SAT都是满分或快满分。这让她格外恐慌。已经给孩子订了下一次的SAT考试,准备奔赴新加坡。后面还能安排几次,计划反复冲击高分。

  这种提前一两年就给孩子规划三四次SAT考试的例子,我当然不是第一次碰到。过去有个学生SAT差一点没到2000,接着在几个月内一口气考了两次。另一个学生SAT已经跨过2000,但几个月后就又考一次,成绩还没出来又报了第三次。目前这位家长的孩子,已经跟我读了一段时间。经过了SAT2和AP系列的几个考试,都是满分或接近满分,非常稳健。在适当准备之后,SAT考过2000应该十拿九稳。这就够了。凭这些本钱足以上个很好的学校。我一直反复为她们宽心。但是,不知怎么回事,这位家长恐慌到这种程度,一口气计划了好几次SAT考试!

  我实在忍无可忍,对着电话弱弱地问了一句:“SAT每考一次都有记录,考得越多,成绩越贬值。这些你们知道吗?”

  她楞了一下:“知道呀。”

  “那你为什么还让孩子这么考?”

  她显然惶惑了,没想到我会问这个,但突然间嗓门提高了:“大家都这么考呀。我们不跟着干怎么行?”

  “如果你明明知道干某件事情会害自己,那么大家都干你就也跟着干?”

  她终于语塞了。

  要知道,SAT创立时,号称是智商测试,设计理念是考先天能力,按说怎么复习准备也没用。这一神话,很快被破解,应试培训能够显著提高成绩成了公开的事实,在美国催生了年营业额达几十亿美元的应试产业。智商理论也基本不提了。不过,原初的设计理念对当今的考试仍然有着塑造性的影响。SAT测试的重点,明显是注重能力而非具体知识。应试能提高成绩,但这种提高到了一定程度就饱和。一遍一遍地考,好像傻瓜也能修炼成高分学霸的培训,早已违反了能力测试的初衷。

  所以,大学录取办公室对反复考SAT的申请者不可能没有看法。美国的高中生们也都知道这一点,考起来很谨慎。升学咨询师们就此给出多种建议。其中最常规的说法是:SAT最好就考一次,那样最潇洒,分数的含金量最大;考两次可以理解,不至于影响学校对你的看法;考三次大概是上限了。再多,就显得你很“绝望”,被人家看不起。一般而言,从第一次考到第二次,分数提高幅度比较高。第三次以后,分数就很难提高了。为了50分重考SAT纯属昏了头。不过,一些针对美国学生的奖学金,要求SAT“过线”。为一点分数重考的,大多是这类“差一点”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考多了,录取办公室会觉得你这个人没有什么创造力,不过是个考试机器,或者爸爸妈妈很有钱,支付得起相关的考试、培训费用,使你能靠这样的拼爹进行不公平的竞争。这些负面看法,都成为被录取的重要障碍。

  其实,这位恐慌地打电话来的家长本来相当理性。她一开始就告诉我:“我们的孩子很努力,但也绝非什么超常的天才。我们没有读常青藤的期待。读个有质量的大学、能学到真正的本事就行。”我教了一段,发现这孩子读书中规中矩,相当扎实,以她现有的成绩和能力,读个所谓排名“前五十”的大学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但真要竞争常青藤,确实也如同赌博一般。这样程度的孩子,本应该是最淡定的。

  问题是,美国的大学录取办公室已经对中国学生有了高分低能的成见,觉得他们一天到晚就知道刷题,并没有学什么实质性的知识,缺乏基本的分析和创造力。如果你重复地考试,而且每次都要跑到新加坡或香港去考,这无疑强化了录取办公室的负面印象,闹不好可能把本来可能搞定的事情给砸了。所以,最终我对这位家长说:“你本来没什么病。但总在那里疑神疑鬼,觉得自己哪个地方不舒服,然后拼命吃药,最后也许真会吃出病来。”

  最近美国有不少人批评说,美国的教育,越来越应试化,甚至有点象中国教育了。我自己的女儿在读高中,不可能不注意到这种倾向。但是,不管美国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多么严重,主流还是教育本身,考试依然是教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则教育几乎等同于考试。如果几天不考试,学生和家长们就觉得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哪怕走留美的路,也顺着这样的心理定势而行动,一遍一遍地考,仿佛考试就是药、吃药就能治病,也不管自己是否有病。

  这种乱吃药式的应试,消耗了家庭大量的教育资源:去新加坡赶考一趟,家长和学生两人,提前订有折扣的旅行计划,至少也要一万块以上(学生单人参与培训公司组织的赶考团一个7000块),而且耽误了宝贵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其实,有这个精力,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搞一个社会调查,把调查报告和报告的缩写附在申请材料中,恐怕要比个重复的分数有用得多。更重要的,恐怕是弱化了学生的性格。

  我们年轻时,只有高考[微博]这一条路。不管我们怎么批判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面对这样严酷的挑战,我们都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在压力下必须淡定振奋、有良好的表现。这种珍惜一切机会、永远有备无患的品格,在日后的事业中,还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这样的经历,使我对反复考SAT的一代更加担心:随便就花一万多块让父母陪着自己赶考,不行就再来一次,好象机会永远会通过消费的方式来获得,而且就象消费永远不会终止一样,机会也是无穷无尽的。命悬一线、绝处逢生的考验,他们从来不会经历,甚至难以想象。这难道是他们要面对的真实生活吗?这样骄养的未经考验的性格,足以应付未来的挑战吗?

  其实,有疑问的不仅是我,录取办公室也有同样的疑问。

1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学霸 高考 sat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