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给每个孩子注入生命动力他们在生命深处渴盼出发和启程。我反这种“注入”称为“激发”。
“激发”是教育的灵魂。可以这么说,一位好家长[微博]、一们好老师,都是可以自然而然艺术地“激发”孩子的人。激发出孩子什么,与传授给孩子什么,同样重要,甚至到更重要。
“激发”是点金棒,让一个平凡黯淡的生命闪亮高贵的光芒。
“激发”是腾逸的双翅,让一个习惯在地上行走的生命拥有对飞翔的渴望。
“激发”就是顺着孩子自然的生命纹理,涂染孩子生命的大画,为孩子勾勒未来。
有效的激发就是诞生。
2004年,我教过一个学生,他理科成绩突出,对文科的学习一直很不重视。有一次,他来找我谈话。他对我说,老师,经过我的研究,我觉得你们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话不好好说。
孩子接着说,比如,说一个人高兴,你们就不直接这么说,你们往往说,我一出门,看见天上的白云朝着我笑,这样就表示自己很高兴了。他接着说,我是学理科的,我从来不觉得天上的白云朝我笑,我们理科看问题喜欢看问题的实质。我抬头一看,就知道事物的本质,那是一些水蒸气。
听了他的话,我觉得这孩子挺聪明的,他说的确实是文学表达的一种基本方式——借景抒情。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生命很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一个孩子全面广泛的兴趣,对他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很愿意将他引入到语文学习,乃至人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
他是一个喜欢讲“理”的孩子。于是,我对他说,你想过没有,如果每一个大科学家,他们一出门,从来没有觉察到天上的白云朝自己笑,而总是看出它们是气态化的水,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只剩下了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
只看到水蒸气的科学家,他只关心一件事,现在全世界都缺水,那么,科学家需要做的事情便只有一件,便是如何将天上的“水”拿下来,为人所用。
相反,一个科学家如果具有人文素养,他可以感受到天上的白云朝自己微笑,并且因此满心欢喜。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不仅仅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了。这样的科学家会想到如何有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便占有、利用自然,他也会很节制,并且对自然报以感恩之心。
我进而追问他,那么,你希望自己将来做一位怎样的科学家呢?是只见水蒸气的那种,不断膨胀人类的贪欲,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榨取自然,直到自然枯竭,人类与自然共同走向灭亡;还是养成人文精神,帮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呢?
他被我的一席话说得眼睛大大的。他说,我一直不觉得语文学习还这么有意思,对一个人的作用这么大。此后,他渐渐转变了对语文学习,乃至文科学习的态度。
有趣、有意思,是孩子求知探索的自然动力,因而,也便是强大动力。激发,首先在于能够自然而艺术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探索心。
激发,不仅会对孩子的智力发生作用;更重要的是促成孩子心理的变化。在生命建设的意义上,帮助促进孩子的完善与成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闂佸搫鍊绘晶妤€顫濋鐐闁挎柧鍕樻禒娑㈡煥濞戞瑧鐓柟骞垮灪閹峰懘寮撮悢鍛婃瘑闁荤姵鍔曠紞濠囥€傞埡浼卞湱鈧綆浜滈崗濠勭磼娴i潧濡虹紒鍙樺嵆瀹曘劌螣閼测晜鎯eΔ鐘靛仜閻忔繈骞夐敓鐘冲剭闁糕剝娲濈粈瀣偣閸パ呭ⅵ闁绘稏鍎甸弫宥呯暆閸愭儳娈查梺鍛婃礀閵囨ḿ绮崒婵勪汗闁瑰灝瀚壕锟�闂佺粯鍔楅幊鎾诲吹椤旇姤浜ゆ繛鎴灻鎶芥偣閸ョ兘妾柛搴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