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卡斯尔的文化传奇之煤都的变迁

2016年11月11日13:40   教育专栏  作者:赵刚Andrew  

  2013年4月,全世界都在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去世而哀悼,纽卡斯尔美丽的泰恩河畔,尽管人们很难寻觅到煤及其产业的踪影,尽管人们正在安享一个城市成功转型的福祉,但倔强的“英国东北人”仍然不依不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为“铁娘子”的“驾崩”而欢呼雀跃,仿佛要把三十年前的老账一并清算……只有泰恩河还是那样平缓而沉静,她是否在咀嚼这段“煤都”变迁的历史呢?

  2016年10月18日,诺森比亚大学年会在厦门结束后,我陪同诺大主管国际合作的副校长Jon Reast教授回到了北京。同厦门轻柔的海风和清爽的空气不同,北京呈现出来的是今秋最严重的雾霾。灰色天空的掩映下,只有建筑物的轮廓,被认为污染编织的幔帐遮蔽得若隐若现。

  看得出来,Jon的脸上也蒙上了些灰色,不过他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很多年前,伦敦就是这样,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很像狄更斯的小说,Oliver Twist(《雾都孤儿》)。”Jon描述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特别是重工业城市伦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纽卡斯尔,大体就是今天北京这个样子。

  确实如此,即使在大工业时代后期,英国污染仍然非常严重。1952年12月,连续无风的几天内,伦敦工业和民用燃煤排出的有毒气体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城市上空,严重的雾霾遮天蔽日,白天都要开车灯和路灯,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造成5,000多人丧生,此次“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要是北京能像纽卡斯尔就好了。”我有些怅惘地随口说了一句。

  Jon转了转眼睛,补充道:“你指的一定是现在的纽卡斯尔,不过一百二十年前,纽卡肯定比现在的北京更糟糕。”

  Jon丝毫不避讳工业时代给英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他还谈到了英国政府颁布了的《清洁空气法案》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条,经过40多年的亡羊补牢,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在自夸了一阵后,英国人一般会用“回拽”的方式让自己保持客观、公正,不至于太出风头。

  You’ve got your own way to sort out the problems of pollution. You know China well. I won’t take coal to Newcastle. (中国人有自己的办法解决污染问题,毕竟是自己的国家,我就不多此一举了)

  Jon俏皮的俚语,又引出了一个英国城市的变迁。

  早年间,煤炭是驱动城市和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而纽卡斯尔偏巧又是当时英国最大的煤炭港口,不仅产煤,而且承担纽卡与外界煤炭运输的重任。据说,16世纪时,英国王室颁布法令,只允许纽卡当地的一个垄断企业经营泰恩河畔至纽卡斯尔海港的煤炭运输,“把煤运到纽卡斯尔”(take coal to Newcastle)自然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煤矿是纽卡的生命线。煤炭的热能驱动蒸汽机、带动纺织机、牵引火车,上下游的产业都活跃起来了。曾几何时,密密麻麻的烟囱,一起喷吐着黑色浓烟,被当作工业文明的美好图景!多少欠发达国家都向往着那遮天蔽日的黑烟啊!

  18世纪末,一个在煤矿工作的、叫乔治·史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的青年,一边拼死拼活地为了每天12便士的工钱而辛苦劳动,一边省吃俭用、抽出业余时间去夜校读书。卑微、贫困的矿工子弟,到了18岁已经不再像自己的同伴那样还是文盲,还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史蒂芬森把心思都投入到与煤炭有关的发明创造之中。

  他发明了不会引起矿井瓦斯爆炸的安全汽灯,但没有像发明家Humphry Davy那样及时申报专利,再加上他的英国“东北口音”(Geordie accent)和矿工背景,被皇家科学院的“伦敦腔”们所不屑,甚至被认定是剽窃,骂名也背了一辈子。

  不过,意志坚强的史蒂芬森并没有放弃他的发明之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第一次用煤的热能驱动机车车头,也就是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蒸汽火车。除了在斯托克顿(Stockton)和达灵顿(Darlington)之间铺设运煤铁路外,他还主持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即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的线路。

  直到今天,国际上仍然沿用史蒂芬森设计的标准铁轨(Standard gauge)制式,即1435 毫米(等于英制的4尺8.5寸)的标准轨距。

  工业革命推动的纽卡斯尔煤炭产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进入低潮期,二战后,当地很多煤矿开始关闭。但以煤炭为核心产业的纽卡斯尔,仍然经历着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惯性,而纽卡斯尔人的生活也被煤炭裹挟着走向衰败和没落。

  直到20世纪80年代,铁腕的撒切尔政府,开始大规模强行关停纽卡斯尔的煤矿,特别是其中的国有企业。那些日子,这个被燃烧不充分的炭灰附着的黑色的城市,到处汹涌着抗议示威的声浪,到处聚集着因产业转型而丢掉工作的人群,那场景很像中国90年代初的沈阳、上海,城市的变迁不都是媒体所吹嘘的什么“激情澎湃”、“波澜壮阔”,而更多是痛苦与挣扎、愤怒与抗争。

  2013年4月,全世界都在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去世而哀悼,纽卡斯尔美丽的泰恩河畔,尽管人们很难寻觅到煤及其产业的踪影,尽管人们正在安享一个城市成功转型的福祉,但倔强、矫情的“英国东北人”仍然不依不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为“铁娘子”的“驾崩”而欢呼雀跃,仿佛要把三十年前的老账一并清算……

  只有泰恩河还是那样平缓而沉静,她是否在咀嚼这段“煤都”变迁的历史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纽卡斯尔 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