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留学预科学习别像考驾照一样

2016年12月21日10:31   教育专栏  作者:赵刚Andrew  

  长期大剂量“服用”单词和语法的后果,就是中国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造”词、“造”句。所谓“造”词,很像令人发指的把“操作间”译成Fuck Do Room的恐怖标牌;所谓“造”句,很像流传久远的“给你点儿颜色看看”变“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

  六年前我考驾照前,教练指导我做一些“规定动作”,反复练习。训练之余,我问教练,为什么不多教我侧方位停车的技巧?教练说,有什么可学的,又不考!

  我惊了!连学车这种实践性强的技能培训,都沾染了中国特色的“应试”体制的影响!这当然是从培训组织者的角度做的反思,同理,参加培训的学员是否也应该有所警觉呢?

  在“上行下效”的中国体制内,暗藏着一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畸形逻辑,唯上不唯实。

  在教育、培训领域,似乎也是这样。老师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老师不教的,我们也就不学。

  以考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教育、培训,该收敛些了!同时,作为学生,我们改变不了体制,但我们可以具备起码的价值判断,摒弃不适合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这里强调的还是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在留学[微博]预科阶段。

  高考[微博]遗留下来的固化思维,需要在参加留学预科期间(如果不能在预科学习之前的话)逐一打破。

  学英语从词汇、语法入手

  长期大剂量“服用”单词和语法的后果,就是中国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造”词、“造”句。

  所谓“造”词,很像令人发指的把“操作间”译成Fuck Do Room的恐怖标牌;所谓“造”句,很像流传久远的“给你点儿颜色看看”中式英语版本“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

  必须承认,在英语中,特别是美式英语中,早期海外华人留下的某些中式英语竟然成为了英语中的惯用语,比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没见)。

  也许以后,咱们的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也能进入英文词典,但那是不确定的未来,就算能“永垂不朽”,英语被汉语同化的脚步应该是从猿到人的速度。

  我们中国学生喜欢“造”的根本原因是长期汉语思维模式的生搬硬套,割裂了英语的连贯性。我们编出来的英语是很可怕的,所以,在留学预科阶段,我们首先要抛弃过去的“单词+语法”的简单粗暴的学习方式,多效仿老师和英语国家的人如何表述。

  听说有些地区的高考取消了英语听力,所以很多学生在英语方面已经几乎“失聪”了。这对学英语而言简直是灾难性的。

  因为“效仿”(而不是“编造”)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听和说,在留学预科时,一个全新的英语听说环境会让我们不适应,但这反而是我们真正提高的开始。

  好好学习,不去酒吧

  学习预科的中国留学生,有些在国内推杯换盏、夜不归宿,到了英国,反而“老实”了不少,更愿意“宅”在宿舍里(不知道是学习还是玩游戏)。

  当年我也是比较“宅”的,但并不拒绝与外国同学去酒吧聚聚。在英国,酒吧是最好的学习英国文化的场所。天南海北的神聊,会为我们打开风景独特的世界之窗,特别是英国人的兴趣爱好,在这种环境里会和盘托出。

  在酒吧里,“放松警惕”的英国人会坦露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慢慢地会发现一些让老外笑得前仰后合的笑话背后的故事和玄机,这样我们就不会总是一头雾水地“陪笑”了,而是深入其中的文化环境而开怀大笑。

  预科阶段,辅导老师会组织国际学生看电影、泡酒吧,不过一般不是免费的,而是“AA制”的。我建议别太小气,别太扭捏,就算是花钱买文化体验,很值得!

  总麻烦老师,很不好意思

  有些留学中介的朋友聊天时总会提到,他们送到国外读预科的中国学生总是半夜三更(北京时间)给他们打国际长途,提出的问题竟然是什么时间交作业、如何到警察局登记、银行开户要注意些什么……

  中介可能许诺太多,他们推出的“一站式”服务,就要付出代价。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仅仅是因为付了钱,中国留学生就理直气壮地、狠狠地享受服务吗?多半还是不愿意沟通、没有能力沟通。

  英国大学(包括预科项目)的学生服务是很全面的,但绝不是“送货上门”,而是预约、排队咨询的形式,有点像去医院的感觉。他们是不怕麻烦的,我们应该多麻烦他们,因为这个过程是最好的融入当地社会的锻炼机会。

  经历了应试教育的我们,有时容易自我封闭、自我限制,教育的结果竟然是百无一用!这确实是旧有体制积重难返的弊病。但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自己需要反思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留学 预科 学习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