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曾在伦敦居住过的、位于St James's Gardens的公寓,被列为“英国遗产”,这是七百多处英国遗产中,唯一一处为中国人挂的牌子。1968年,老舍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得知老舍先生去世的消息后,遗憾地将当年的奖项颁给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2016年5月,杨绛先生仙逝,引发了她早年与钱钟书先生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微博]的往事。
2016年也是中国著名现代作家老舍先生去世50周年,这位文坛大师与英国之间还有一段渊源。
与钱钟书、杨绛的留学经历不同,1924年至1929年,老舍受聘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在那里教授汉语,从事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从网上还能听到老舍当年通过BBC为汉语教材录制的教学录音,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作家,声音圆润,吐字清晰,京腔京韵,在当时算是标准的“官话”口语。
老舍曾在伦敦居住过的、位于St James's Gardens的公寓,被列为“英国遗产”,这是七百多处英国遗产中,唯一一处为中国人挂的牌子。
家境贫寒的老舍,在伦敦的生活似乎并不舒心。除了协助合租公寓的英国室友艾支顿(Clement Egerton)做《金瓶梅》的英文译本外,他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写作之中,以自娱自乐的方式排解寂寞与惆怅。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小说,都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而且“老舍”这个笔名也是他在伦敦工作时开始使用的。
有评论家分析,老舍的父亲是清朝八旗军中的下层士兵,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牺牲,这件事被母亲反复提起,对老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人,经历国恨家仇的洗礼,经历贫苦卑贱的磨练,远渡重洋到异邦求营生,这种痛苦使老舍的自尊心承受着压力。
而压力反而使老舍的作品充满了智慧的幽默、搞笑的嘲讽,其中部分作品对英国文化表达了自己的尊重与批判。
多年前,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曾在纪念老舍先生的讲座中,谈到他把“身谏、投水、殉难”作为追求的境界, 宁折不弯。
从照片上,能看到他是一位面庞清瘦、仪态文弱的知识分子。而不被人发现的,是他悲情色彩的倔强和坚韧。
明明白白地活着, 洞察一切;明明白白地死去, 用投水抗击屈辱和不公。
文革初起的1966年8月的一天,这位一生笔耕不辍的现代作家、曾在英国讲课的汉语教师,不堪屈辱,蹈水自尽。
1968年,老舍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得知老舍先生去世的消息后,遗憾地将当年的奖项颁给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