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回到国内的就业形势如何?

2017年07月26日12:34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看看海归的工资条,“留洋镀金”价值观念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终于开始动摇了。不过,打破迷信有助于认识留学的真相,也会让我们理性地看待成功、看待自己的价值。

  2017年7月中下旬,应中国教育电视台邀请,我来到“留学为你来”栏目现场录制有关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的访谈节目。

  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终于迎来了“返程高峰”——与十几年前大批留学生滞留国外相比,如今的中国学生中每年至少有七成回到国内。

  究其原因,是国际就业市场的变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纷纷进入经济萧条期,大批公司倒闭,英国的失业率高达11%,比美国还高。

  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财政危机严重,几乎到了“国家破产”的边缘。欧元区沉重的债务负担让大英帝国苦不堪言,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2010年英国内政部修改移民法案,限制欧盟之外的人员在英国工作,最终促成了2012年起全面关闭PSW(Post Study Work)签证的惨剧。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前如果找不到工作,留在英国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同时,在英国,留给我们中国人的工作机会也相对低端化。

  虽然不一定像在澳洲去养牛、摘苹果、锯木头、当电工,一般也好不到哪儿去,在社会上应该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生活中应该也按部就班、周而复始,安逸、休闲得诚惶诚恐,提前进入退休、养老状态。

  很多专业的“人才”到了英国,也基本上是“吃低保”的。

  美国的经济复苏比欧洲更快些,但工作也很难找。

  蔓藤教育集团近期发布的《2017年中国留学生美国就业白皮书》明确指出,74%的中国留美学生没有实习经历,而重视实践技能的美国社会,70%的新员工是从实习生中选拔的。也就是说,没有实习经验,中国学生很难拿到工作签。

  2015年获得美国工作签证(H1B)的中国学生只占中国在美国留学总人数的5%,约7,000人左右。

  这样看来,不难理解近年来中国海归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归根结底是国外工作不好找,想不回来都不行。另外,中国经济虽然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但相比全球其他地区,还是“有利可图”的。

  中国留学生回到国内的就业形势又如何呢?

  上文提到的《白皮书》显示的数据表明,留学归国人员的薪酬待遇在10,000元人民币以下的高达82%,10,000元至30,000元之间的只有15%,而30,000元以上的也就3%。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生活成本应该高于欧美的一般城市,而收入与欧美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按照国内的生活水平衡量,10,000元的薪水在北京也只能“呵呵”。

  根据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的统计,仅2017年,中国就业市场就面临着1,335万就业大军的巨大压力,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近800万,海归约40万。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供求关系决定了归国留学生的身价和职场方向,海归虽然整体素质较好、数量不多——在整个就业市场中的占比只有不到3%,但也并没有到奇货可居、左右逢源的程度。

  从需求角度分析,中国就业市场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很严重。雇主片面追求高学历、国际化背景,而并不在意岗位职责与求职者素质的匹配度。留给海归的职位其实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区别不大,按岗位定价的薪酬自然也没有优势。

  在国内,工会给予员工的保护很有限,工资的行业标准模糊,海归受到同等的制约。

  不过,看似不合理的用人机制,却又是市场自身不健全所造成的,也算是现实存在的市场“规律”。

  海归既然选择了国内就业市场,就需要及时调整预期。“留洋镀金”还是通行的价值观念,而留洋是否能镀金,还要看自身的实力和就业市场供求关系。

  事实上,留学只能保证我们增加阅历,但不能保证我们成功!

  这种反差促使海归尽早“本土化”、尽快“接地气”、尽力摒弃社会通行的“成功学”。

  海归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中国教育体制锻造出来的精英阶层,同时又在国外留学过,是二元教育制度的受益者。深谙国内文化环境,又浸染于西方思辨、多元的意识形态氛围,精通汉语、英语,于是能游走于两种思维方式之间。

  “本土化”、“接地气”是接受国内市场的客观规律,同时又不至于完全“世俗化”。中国国际化的核心,还是应该降低“关系社会”所抬高的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转效率,削弱“关系”凌驾于制度之上的庸俗的人际交往。

  另外,海归薪水低是社会现实,应该接受;而面子上过不去,倒更多是心态上的急躁。

  商品社会的“成功学”,把教育的职能功利化,屈从于外在的社会认同,因此,海归以及海归的心态容易被无原则地抬高。

  且不说从变化、发展的角度看待“钱”的问题,一般而言,“成功学”只能涵盖有限的职场范围,而职场之外广阔的时空却是由我们自身的修养、定力所主宰的。

  留学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心理上的愉悦,受益终身,而且可以填充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留学仍是个人国际化发展不可替代的深度体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就业市场中国留学生职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