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你在国外到底学了些什么?

2017年08月29日09:36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当海归为生计奔忙、劳碌、媚俗的时候,你是否还记得留学时身边的英国人?他们略显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下的高傲。

  留学后,经历了西方社会的文化“洗礼”,我们回到国内,又开始现“原形”了:

  像以前一样开车不让路,像以前一样在公众场合大声打电话,像以前一样英语越来越Low……然后,顺理成章地解释说,环境使然!

  这还不算,英国校友的聚会越来越像达官显贵的名利场了!从身边经过的都是燕尾服、露背长裙、闪亮的袖扣、珠光宝气的首饰以及不可一世的目光。

  而这些场合大家聊的热点也多半雷同,看看谁的关系、背景更硬。英国校友回到祖国后,与国内的氛围绝对是无缝隙对接!

  A从地方政府那里要了块地,B可以搞定批文,C的父辈是通天的人物,D与部委的领导是铁哥们儿……

  推杯换盏之间,这个“轻松”,那个“容易”,什么“一个电话的事儿”,什么“一星期内搞定”……

  总是为自己捏把汗,这个聪明人的世界里,我这种没关系、没背景的笨人,还有活路吗?

  结果导向型的社会,干什么都嫌慢。

  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太慢了,找个关系,搞个“专卖权”、“特许经营”、“总代理”,一步到位,少奋斗五年,多好啊!

  我不能忘记留学英国时一位疑似“官二代”的中国同学的恐怖预言:“成绩并不重要,毕业之后,还得看家里的背景,想爬到一定的级别,上边没有人,绝对没戏。”

  国内主流教育资源的垄断,制造了高考的独木桥;国际教育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了“留学去名校”的独木桥;留学回国面临的社会等级,制造了拉关系、“拼爹”的独木桥。

  中国人(尤其是中产)总是因为恐惧而先把自己逼疯,然后再去逼自己的孩子!海归受了国际教育又有什么用呢?

  当巨大的反差落在英国人头上,他们又能如何呢?

  我的一位英国同事曾略带妒忌与憎恶地点评英超球星的工资:“他们一个月就能挣出我一辈子的钱。”过了一会儿,他又换了副笑脸,颇有些孤芳自赏似地说:“不过,我一个月读过的书,够他们读一辈子的。”

  这样“低烈度”的张扬,在英国人那里也是不多见的,他们略显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下的高傲。

  留学让我接触到和领悟到的,绝不仅仅是MBA的课程、乡村都市的开阔、异域人性的友善,更多的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英式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文化定力。

  面对无解的社会,英国人更习惯顺应,而不是改变,他们沉稳地应对;面对迷茫的前途,英国人更习惯自主,而不是依附,他们自信地生存。

  学习英国人的气质,不管环境有多么窘迫,我们能成为有尊严的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英国人留学独木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