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巴宝莉(Burberry)灵魂人物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iley)宣布明年离开该品牌的消息,引发人们对风衣的怀旧之情。
提及风衣,人们的思维就像是提前设定好的电脑程序,立马就想到英国品牌巴宝莉。其实风衣最早并非是时装,也没有“好莱坞明星最爱”、“街拍杀手”、“必备时尚单品”等等的光环笼罩。
你能想象风衣其实来自战争吗?英国军人在战场上,厚重大衣上弄得都是泥巴──风衣的出现,就是为军人解决这样的问题 。
好莱坞误导
风衣自1930年间频繁出现在好莱坞电影的荧幕上,风流倜傥的军官都穿着风衣,无论是耳熟能详的《魂断蓝桥》男主人公、还是《卡萨布兰卡》、《马耳他之鹰》里的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都深入人心。在喜剧电影《蒂凡尼的早餐》里,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的经典打扮也包括了一件风衣,造就了她的时尚形象。
可是作为睿智帅气、精致优雅代名词的风衣,起初并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气质。
看到老照片里的一战战士们衣衫褴褛、窝囊狼狈,千万别感到意外──这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在好莱坞影片里,军官形象风流倜傥。但其实在风衣出现之前,军人的穿着都很邋遢。
风衣和战争的渊源,以及与英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追溯到1850年前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当时士兵的军服是厚重的大衣,他们的衣服被淤泥浸泡之后,变成大厚泥巴壳,士兵们常常需要用刺刀去掉长大衣甩到身上和鞋上的淤泥。
而且当时士兵的军装质量很差,剪裁走型、材质粗糙、易长虱子等等。
有能力购买定制制服的军官们,向自己的裁缝描述普通军服的缺陷。巴宝莉、雅格狮丹(Aquascutum)等英国品牌接到不少军装订单,设计师根据当时军官需求,推出新的设计──它轻便、防水、精短,这便是现在风衣的雏型。
更有趣的是,风衣还成为军官炫耀自己贵族社会地位的工具。当时的社会等级分层明显,人们的着装是重要的衡量标准。“高级定制”的军服,就是身份的象征。
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讲师简·泰南(Jane Tynan)认为,“风衣成了可以让军官们显摆自己社会地位的‘武器’。”
英国精神
英国军官精心改良制服的,体现了务实的精神。
比起讲求实用的英国军人,法国军队直到一战前还穿着1830年制式的红军帽、深蓝上衣、红长裤。当时欧洲大陆士兵的军服颜色都十分鲜艳,特别是法国士兵的红裤子。他们认为,穿着和自己国家国旗相同颜色的军装打仗,让自己身为军人的荣耀感倍增。
然而英国战士们早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的时候,就认为实用性比荣誉感更重要。英国士兵明白与尘土混为一色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那些华而不实的鲜艳颜色和所谓的军人荣誉感,在英军看来都不重要。
随着风衣在英国军官之间流行,它的卡其色也被各国效仿。从此军服的华丽颜色渐渐消失,各国的军装都跟着英军进入了朴素色时代。
这种尘土的色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许多国家沿用。20世纪前半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土耳其、希腊等等军队的制服颜色都是卡其色。直到二战以后,许多欧洲国家的军装依旧沿用了英军最早使用的卡其色。
简·泰南总结,风衣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战士们的心理,她说:“风衣的由来就是在讲述作战技术和服装设计技术的故事。”
所以,当你再看到一件风衣的时候,请不要给它只打上“商品”的标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